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16日电 (杨凛飞 徐倩)“十五五”或将是本世纪我国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把人工智能融入养老服务全领域、全过程、全场景,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要警惕“数字鸿沟”,确保科技真正“向善”,服务于老年人的福祉。16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年度学术大会上,多位与会者如是说。
11月15日—16日,全国各地500多位来自“政产学研用”领域的人士,参加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举办的年度学术大会(简称大会),围绕老龄政策、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服务实践等议题开展对话,以学术智慧助力“十五五”时期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2亿。全国60-64岁的老年人有9000多万,占老年人口的29%。
在回顾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历程时,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介绍,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达到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中度”与“重度”老龄化的指标分别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或是超过20%。
向大会做主旨报告时,吴玉韶说,虽然我国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但当前,老年人口中的低龄化趋势非常明显,全国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55%,这给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
吴玉韶判断,“十五五”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当前宏观经济背景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那么,构建“AI+养老”的产业生态,把人工智能融入到养老服务的全领域、全过程、全场景,势必成为科技推动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参会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举例:智慧化赋能养老健康行业,可以包括研发舌诊、面诊、脉诊等仪器,开发中医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构建老年人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而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健康风险早期预警和干预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陈虎,在主旨报告中分析了智慧养老的机遇与伦理挑战。他说:数据隐私是智慧养老实践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如何确保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对于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如何获取其真正的‘知情同意’?”
近年来,随着扫码支付、线上挂号、智能终端等普及,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操作App或跟不上更新速度,在就医、出行、办事时遇到困难,人们把这种操作障碍叫做“数字鸿沟”。
陈虎希望,社会各界警惕“数字鸿沟”,避免技术进步反而加剧了不同老年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在拥抱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指南,确保科技真正“向善”,服务于老年人的福祉。
他呼吁,让医疗、科技、金融、城市规划等共同服务于老龄事业和产业,帮助老年人延长健康寿命、压缩失能周期,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本次大会为期2天,包括主旨报告与七大平行会议,议题覆盖老年疾病临床、银发经济、医养结合、老年健康、志愿公益、青年发展、地方实践等领域。(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