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区域国别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学术会议在京举行

2025年11月11日 10:12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11日电  “区域国别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国广电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年会日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联合承办。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徐江帆,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先后致辞。他们在致辞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从区域与国别视角出发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小龙主持。

  开幕式后,会议发布了两项年度研究成果。中国广电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蓝皮书》主编,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闽江学者李岚教授发布了首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蓝皮书》(2025)。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广电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城市国际传播能力指数”项目负责人邓秀军教授发布了“城市国际传播能力指数”(2025)。该指数作为《指数全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系统、全面、客观的城市国际传播能力评价体系,为提升中国城市全球影响力提供策略支撑。

  主旨报告环节,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昆教授强调,应将国家形象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建强传播体系与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兼具文明底蕴与全球担当的中国形象。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从“工程社会学”视角提出,国际传播的焦点已转向对基础设施权力的分析,中国需通过软硬兼施的整合策略重塑传播权力格局。

  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阐述了周边传播的“跟随性”原理,指出信息在周边传播中呈现显著接续性与文化亲缘性,形成类似建筑学的“粘附效应”,主张将周边作为国际传播战略优先项。

  暨南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刘涛教授提出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空间叙事”赋能,使空间本身成为核心叙事变量,通过AR等“文化绘图”工程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先生阐释了中国的“酷”本质上是文化新生,传统文脉化为全球潮流,民族瑰宝与现代设计、硬核科技及全球视野深度融合,展现出底蕴深厚、活力迸发的当代气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钟新教授提出,国际传播应实现从“信息传播”到“关系管理”的范式转型,考察多元主体间关系网络,促进国际行为体间深度联接与全球性问题协同解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教授强调,应以“新大众文化”形态激发全民创新活力,通过国际出版、网络文学与微短剧等多元路径,实现从“我们讲、世界听”到“价值相通、文化共荣”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活动中还举行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构建、叙事策略与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4&ZD214)开题评议会。评议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教授出席会议并担任评议组专家,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教授担任评议组组长。项目首席专家邓秀军教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汇报,系统阐述了项目的总体构想、研究路径与阶段性成果。评议专家对项目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思路提出建议,并高度认可课题的研究价值、实施方案和已取得的进展。

  在分论坛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四大主题展开交流,其中“‘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理论创新”聚焦学术范式突破;“‘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媒体实践创新”关注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实践;“‘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产业实践创新”探讨文化产业走出去路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机构实践创新”分析传播机制优化与创新。各论坛新视角与新方法并呈,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贡献了新智慧。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广电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李岚教授主持。本次会议通过密集深入的研讨,为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