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25日电 2025年是京津冀“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京津冀合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之年。为持续深入推进京津冀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与北京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魅力京津冀”2025文旅产业交流对接暨人才培养活动于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E9区创新工场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秦皇岛、雄安,以及云南、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70余人参会。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激发三地消费活力”,活动通过启动仪式、专家授课与研讨、项目推介、实地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推动京津冀文化、商业、旅游、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共建三地文旅资源新平台,助力京津冀文商旅体产业全面融合、高效发展。
聚焦文商旅体消费新趋势
共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路径
启动仪式上,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推进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近年来,协会积极搭建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发挥协会在资源对接、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天津市文旅局合作共建“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与河北省文旅厅合作共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与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河北中心,持续发挥京津冀各自优势,紧密围绕区域发展重点,推动三地在产业聚集、业态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我们还将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部署要求,通过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区域交流协同平台,加强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交流合作,为京津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金鹏表示。
活动上,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紧扣文商旅体多行业融合发展的脉搏,探讨如何从政策、产业等多种路径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激活文体旅消费新动能。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了北京市朝阳区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扶持政策,并对北京朝阳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主题进行推介。
在专题教学和案例分享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笑宇,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张从龙,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委会主任卜希霆等专家学者,围绕“十五五”时期文商旅体消费新生态构建、文体旅消费新趋势、人工智能助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等热点议题进行授课和互动研讨。798园区、首钢园以自身为例,分享了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授课结束后,与会代表走进E9区创新工场、郎园Station、798园区,详细考察文化产业园区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运营管理的策略和经验,对文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推动实验区模式“走出去”“送上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国家文创实验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作用,从搭建服务平台、举办品牌活动、引导产业布局、开展对口帮扶、促进项目对接、深化战略合作等领域,深入推进京津冀跨区域间的互学互鉴和合作交流,复制推广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文创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的成熟的经验模式,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国家文创实验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重点开展展览展示、智库服务、项目对接、媒体服务、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并成功打造“魅力京津冀”系列活动,得到京津冀三地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目前,在多方部门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跨京津冀区域间的协同平台已逐渐“全面开花”,共建共赢的机制网络越织越密,协同发展共同体初步形成,一批国家文创实验区形成的改革创新经验在京津冀三地复制推广,国家文创实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增强。
下一步,国家文创实验区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探索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三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在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加强与天津市河东区的深入对接,在顶层设计、园区发展、活动举办、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协同发展新模式,更好输出实验区发展经验模式。
“未来,我们将根据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盘活朝阳区内资源优势,推动三地各显其能、相互赋能,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着力强化政策支持、产业协作,以’满格’状态实干奋斗,不断为推动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