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5日电 (杨双月)今天,北京市昌平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融合创生态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在京举办。这场汇聚200余家企业的盛会,不仅展示着昌平营商环境改革的扎实成果,更勾勒出区域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发展新图景。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昌平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数据见证活力:上半年昌平新设经营主体2.7万户、同比增长75%,数量全市第一;GDP增速7.1%,多项核心指标领跑京城,彰显出营商环境“磁场效应”的持续释放。
政务服务加速度 刷新企业发展“时间成本”
“效率是昌平最大的竞争优势。”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的话掷地有声。在优化政务服务的赛道上,昌平不断刷新“加速度”。通过7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12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00%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成为常态。
并联推进、容缺审核等改革举措的落地,更让“拿地即实质开工”从“新模式”变为“新常态”。中海汇智里项目从拿地到预售全流程审批仅用45天,梧桐山语项目拿地后6天即进场施工,而昌平机器人产业园更创造了拿地到开工仅1天的惊人纪录。这种“昌平速度”,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快速落地、投产赢得了宝贵时间。
政策服务精准化 构建惠企利民“生态闭环”
会上发布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凭借单一政策“精准查”、多政策“智能配”、资金“秒算”三大功能,自3月上线至今,“昌慧达”已服务企业2.3万家次,与企业问答互动超4.1万余次,解决了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用不上”的痛点。
不止于此,昌平创新推出的企业“触达计划”实施“免申即享、达标即享”,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市场主体。昌平区政务和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鹿伟强介绍的“宜商十条”,更是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从开办到注销全方位破解发展堵点。
法治护航定心丸 筑牢公平竞争“发展基石”
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法治护航。昌平设立优化营商环境检察办公室,严厉打击涉企违法行为,相关案例入选最高检、北京市检察机关典型案例;建立重点企业涉诉“双免”白名单,畅通网络侵权“快速响应通道”,为企业营造清朗舆论环境。
这种“亲商护企”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正如医药健康领域龙头企业爱美客的经历:今年3月企业计划海外收购时,昌平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市发改委等部门,助其在美国“对等关税”实施前2个月完成交易,节省资金超4亿元。
产业融合向未来 激活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在营商环境的沃土上,昌平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茁壮成长。医药健康产业龙头引领,先进能源产业“热带雨林”生态圈加速构建,先进制造业数智融合态势凸显。同时,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6G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金鑫演示的“人工智能赋能主导产业”场景,更展现出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无限可能。从“见投即贷”机制到1000万元项目谋划专项资金,从“H”型产业空间布局到“金立方”金融服务矩阵,昌平正以全链条服务构建“政府-企业-生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刘晓东表示:“昌平将持续以‘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为牵引,与企业携手共建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如今的昌平,正以营商环境的“优”,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势”,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
“希望广大企业家扎根昌平、做大做强,实现企业自身成长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刘晓东表示,矢志创新、勇破难题。希望企业家充分利用昌平的创新资源与人才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参与全区重大科技攻关,推动企业产业结构、产品体系不断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深耕产业、做强实业。希望广大企业积极融入昌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主导产业中“强链壮骨”、在未来产业里“育苗成林”,在融合共生中做强主业、做精特色、做优品牌,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建言献策、共优生态。希望各位企业家积极为营商环境建言献策,有需求随时找我们,遇难题及时提建议,共同擦亮昌平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