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自然之声 非遗口技千年传承的声画叙事

2025年08月01日 17:49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1日电 (丁维一) 口技作为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的声音艺术,历经2300多年传承,始终以“人声摹天籁”的智慧诠释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河镇洪水峪村在这个夏天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口技”为主题的展览以及融合口技、魔术、皮影戏、梅花大鼓、单口相声等非遗作品的创编演出。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非遗与乡村的融合仅仅是文旅创新的一种吸引眼球的新形式吗?

“声中有画、画中有声”的东方美学声话叙事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是否是它“脆弱”“易碎”的标签?仿佛它是需要小心翼翼呵护的标本:人们习惯了用“传承”、“保护”来框定,默认它是生活在过去的风景。其实人们常常忽略的是要挖掘其融入现代生活的褶皱中却精彩的部分,观看也鼓励着它踩着传统的土壤长出新的绿芽。

  “声动山河,技承古今”国家级口技非遗与洪水峪生态美学的共生之旅大展展览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对传统进行呈现和重建,也不是为了让非遗成为只能在博物馆里或高高在上踮起脚才能触碰的东西——而是希望其生长,让任何人都能够触摸、能体验,能学会,通过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声音瑰宝——口技,以洪水峪村的自然景观为基底,构建山水声画一体的沉浸式空间。

洪水峪村展厅
洪水峪村展厅

  展览主线之一是由口技与魔术大师牛玉明(洪水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建平的二舅)的两幅天桥绘画长卷展开。热闹的街景,民居的院落,放风筝的幼童,叫卖人、杂技艺人和吆喝的商贩,市民自发形成的集市,画旁有俊秀的小楷,他把当年天桥的画面记于脑海,重现“天桥盛景”。从未学过绘画的二舅用他的眼睛捕捉接地气的生活的镜头,再用他的记忆落于笔下,40多个杂技项目跃然纸上,画面栩栩如生,人物灵动十足,四米长卷颇有天桥版清明上河图的意味。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著名的“八大怪”,人间的烟火气让未经历过“天桥盛景”的人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可触碰性。

  在传承口技的同时他还具有另一种身份,国家一级魔术表演艺术家。从口技到魔术再到绘画,二舅在不懈地创新与突破技艺的壁垒。在展览现场,口技大师大舅牛玉亮和二舅牛玉明以及张建平同台表演了口技《百鸟朝凤》。

天桥长卷一
天桥长卷一
天桥长卷二
天桥长卷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的另一条主线则是口技与生活的结合与体验。搭配长卷,观者能享受到视听的极致体验。74段珍贵的采集于当年的各种天桥市坊的叫卖声、表演的锣鼓声,被剪辑成两段声音“长卷”,记忆中的卖冰糖葫芦,卖羊头肉,卖头油雪花膏的叫卖声以及温存于不少人记忆中的“磨剪刀嘞”的吆喝声等,和现场展览的画卷、展板相对应,将人们拉回至童年时代和60年代的时代的记忆中。让展览有意思、有趣、有味道、有温度、有烟火气、有人情味,使观众在互动中直观感知“声中有画、画中有声”的东方美学,更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对话,这可以吸引年轻群体主动走近非遗。

自然之声的千年传承

  采访牛玉亮大师(张建平的大舅)更像是听故事学历史,教你如何观察生活学技艺的情境教学。他从初中课文《口技》开始,一下子拉近了聆听者与这个技艺的距离。随后他表演了宠物狗、看家狗、小狗等不同的叫声,捕捉小鸟时小鸟害怕的叫声,被捉拿后装死等人打开手心时,一下挣脱的叫声,等等。

现场采访大师
现场采访大师

  等听得入了迷,大师娓娓道来口技技艺追溯到汉代前后的大传承故事,这就是《孟尝君夜过函谷关》。孟尝君为躲避秦国的追杀夜晚逃跑到函谷关城墙下,可是只有天亮才能打开城门到齐国,有个聪明的随从心生一计,学起了公鸡打鸣,全城的公鸡都跟着叫了起来,于是守城的官兵打开了城门,孟尝君得以逃脱。这就是以鸡鸣狗盗之能事战胜虎豹之擒的古代战争的故事。在谈到北宋的女口技演员文八娘、中国第一位女口技演员时,大师谈到了文八娘表演的节目《叫果子》,大师一边介绍这个节目,一边就表演起了九种卖菜的吆喝声。

  大师还着重介绍了元杂剧兴盛期口技名家所独创的“喉间五音法”,口技与元曲唱腔结合,在《汉宫秋》等剧目中模拟雁阵哀鸣、塞外风沙,拓展了口技的戏剧表现力。19世纪的张昆山(百鸟张)是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口技宗师”,以模仿百鸟鸣叫的绝技名震京城,位列“天桥八大怪”,其技艺代表了中国传统口技在民间土壤中的巅峰成就,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虽无正式师承谱系记载,但其传奇至今仍被口技界尊为技艺标杆。民国口技革新先驱汤金城,首倡“科学化口技”,将解剖学原理融入发声训练,著《口技新编》系统梳理技法。其《沪上烽火》以人声模拟枪炮、电车、电报声,再现淞沪抗战场景,被誉为“声效史诗”。晚年收徒不拘门户,推动口技从“江湖卖艺”转向舞台艺术。牛玉亮大师还以自己撰写专著《中国口技》的经历,鼓励大学生要建立自信,多学历史、下功夫查阅资料,才能做好学问。

非遗口技chuan che
非遗口技传承图

口技传承人的当代责任与使命

  直到今天,牛玉亮大师都清晰地记得1955年5月的一天下午两点,他在汉口海员俱乐部剧场,有幸观看中国杂技团的精彩演出,那场杂技表演触动了他初练杂技的少年的心灵。从那时起,他心中怀着崇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走进中国杂技团!于是他每天坚持练功,技术上精益求精,要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有高超杂技技能、有文化底蕴的杂技演员。1988年11月,北京杂技家协会召开北京杂技节,牛玉亮和弟弟牛玉明有幸参加,在联欢会上他和弟弟玉明表演了口技节目,受到欢迎。当时中国杂技团团长林建看了很高兴,并询问他的情况,牛玉亮想,这是他实现梦想的机会。回家后,他用书法小楷郑重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为中国杂技团效力的愿望。林建团长很快给他回了信,从此这个梦想成真。

牛玉亮(中)
牛玉亮(中)

  通过大舅和二舅的悉心培育,张建平成为了四代以来第一位女性口技传承人。张建平深挖乡土文化基因,邀请口技大师牛玉亮驻村授艺,带领村民将千年技艺与青山绿水相融,创编原创节目《当非遗遇见绿水青山》——以人声摹写林涛鸟语、溪涧风声,用传统口技演绎生态保护、山乡巨变的时代故事。

  第五代传承人则是张建平挂职的清水镇清水小学的孩子们,让人暖心的是孩子们拥有无限的对非遗的热情,这也是所谓的长出新的绿芽。以山为媒,唤醒山乡的文化生命力。在一代代中的传承中让人看到了关于非遗的曙光和生命力,不再让其悬浮在表面,而是在生活中创新及延续。

全球语境下非遗的当代价值

  牛玉亮大师七十载艺术生涯中,首创“循环运气法”“循环发声法”,突破传统口技气息与声域限制,赋予这门千年技艺更丰富的表现力,推动其从市井技艺升华为舞台艺术。其代表作《百鸟争鸣》等以声造境,开创“声景交融”的独特风格,成为非遗创新的典范。作为文化使者,牛玉亮携口技踏足亚、非、欧、美数十国,以人声复刻自然万象,在联合国总部、巴黎艺术节等舞台展现东方声韵之美,让世界听见中国文化的深邃与灵动。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牛玉亮大师深情回忆到,20世纪50年代他随团赴莫斯科演出,当时的苏联文化部负责人提出要用他们最好的两门艺术和中国的口技、古彩戏法做交换,互相传授绝艺。如今大师拥有很多粉丝,英国网红博主小伙司徒建国就是其中的一位。采访大师前,他自学模仿了很多动物叫声,采访中不忘向大师请教,牛大师笑着说,司徒是他收的第一个外国徒弟。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此次洪水峪村的口技系列活动,以“技、人、物、境”四位一体的叙事,打破非遗展陈的静态化窠臼,展览通过“口技+书画”“口技+生态”的跨界尝试,配以现场创新与融合的各类非遗节目,使观众在体验与互动中直观感知“声中有画、画中有声”的东方美学,更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对话,构建了国家级非遗口技与洪水峪村生态美学的共生之旅。

  静态展通过对非物质口技文化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口技历史发展流变。口技千年流传现象突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单维阐释,构建出双重学术价值维度:技艺层面建立模仿自然之声与发声科学系统的动态平衡,文化人类学层面则完整记录了家族代际传承的具身记忆。从“单向输出”到“文化对话”,从“技艺流传”到“传播传承”,从“信息传播”到“传播文化”,无论是大师在旧社会走南闯北搭台表演,还是新时代代表国家作为文化使者开展口技表演与交流,由点即面,均是助力一个地区、民族、国家的人民保持文化和自我特性的锚定点。

现场合影
现场合影

  望向口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技艺,也是记忆。探访五代口技传承人,欣赏其历史及未来,期待他们在跨界艺术和创新中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新成就,以及与乡村美学相结合的生活美学重构。这一切提示人们,传统技艺的当代存续不仅关乎技艺本体论层面的保护,更需在跨文化视域下激活其当代价值,而此次展览、展演所开展的文化实践创新,不仅仅是一堂非遗主题的村民美学大课堂,其价值在于将这些“散落”民间的技艺,重新组合成可被全球话语体系接纳和推崇的叙事文本。(完)

编辑:熊然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