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北京西城召开教育大会 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2025年07月12日 20:32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12日电  12日,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大会召开,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快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结部署全区教育工作,奋力谱写西城教育新篇章。

7月12日,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大会召开。西城区教委供图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在致辞中指出,西城区是首都的功能核心区,一直以来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和旗帜。西城区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西城教育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加强教育领域内部治理体系设计和推进,加快构建和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开展高质量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教育对接国家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等重要作用。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副书记李军锋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体现了鲜明的西城特色,可以用“高”“新”“实”三个字来概括。第一是“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使命,站位高、思考深、谋划远;第二是“新”,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新战略新任务,充分体现了西城区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智慧;第三是“实”,紧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着眼于落下去、出效果,内容实、举措实、作风实。

  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郅海杰以“站高谋远砥砺前行争当教育强国首善之区排头兵”为题作大会主报告,全面系统回顾西城区过去五年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科学谋划未来高质量发展蓝图。他介绍,西城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资源配置优化、素质教育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攻坚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向未来,西城区将锚定“教育强区”建设目标,聚焦立德铸魂育新人,构建五育融合新格局;聚焦优质均衡促公平,书写人民满意新答卷;聚焦强师赋能提质量,锻造教育铁军新标杆;聚焦改革创新增动能,激活教育发展新引擎;聚焦固本强基优保障,开创教育治理新局面,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教育大会上,西城区正式发布聚焦干部、教师、学生三大教育主体的“三个赋能”计划。其中,干部赋能计划着重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与领导能力;教师赋能计划以传承和发扬西城教师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围绕教育家精神,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分层分类专业培训等体系;学生赋能计划致力于为学生创新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构建“区级统筹引领—高校深度协同—学校精准赋能—学生多元实践”的“四位一体”支持体系,打造全域创新生态,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完善激励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大会播放了西城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合作成果短片。此前,双方共同聚焦教育教学难点痛点问题,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减负和学生个生化学习等方面开展共研共建,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减负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会上,西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签署合作协议,深化校地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守军作交流发言。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刘东伟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西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贡献西城力量。

  刘东伟指出,要以“五个原则”筑基,坚持政治引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战略导向,坚持改革赋能,坚持安全为先,构建教育发展四梁八柱。以“首善标准”引领,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标准贯彻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高标准护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扛起教育强国战略使命。以“三个赋能”驱动,以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赋能,以教师高质量发展赋能,以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提升赋能,形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三个强化”保障,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优质资源联动共享,强化全流程闭环管理,统筹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刘东伟强调,教育承载着西城的未来,寄托着西城人民的期望。要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以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开创西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征程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等出席大会。(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