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22日电 为共同探讨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会日前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建筑大学主办,以“‘变与不变’——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住建部、教育部、北京市主管领导,近百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组织、龙头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围绕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行业高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未来路径等开展深入研讨,广泛汇集创新智慧,提出系列改革发展举措,并发布《教育强国——土木建筑类大学行动宣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要广泛凝聚共识,高站位认识土木建筑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化新工科建设,高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土木建筑类拔尖创新人才;要强化数智赋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全过程。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郑宇表示,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拥抱变革,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布局和未来需求导向、从服务满足产业发展转向服务满足与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并重,是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举办大会,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回答好“中国之问”中展现建筑类大学之为,一起探讨如何在回答好“时代之问”中展现建筑类大学之为,一起探讨如何在回答好“人民之问”中展现建筑类大学之为,一起探讨如何在回答好“世界之问”中展现建筑类大学之为,以期共同推进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大会发布《教育强国——土木建筑类大学行动宣言》。宣言提出,土木建筑类大学将在践行“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中,勠力同心,展现大学之为,挺膺担当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携手推进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矢志不渝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携手构建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新形态,坚定不移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携手推动行业“四化”转型升级,胸怀天下推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携手为全球土木建筑高等教育提供中国方案。土木建筑类大学定要不负初心使命,率先作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城乡建设行业发展信心,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携手并肩,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交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的精彩答卷!
在主旨报告中,8位知名专家分别从需求侧、供给侧的角度,围绕土木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真知灼见。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毛志兵围绕《以行业转型为指引驱动土木学科人才培养新变革》进行报告。他指出建筑业正从增量转向存量市场,需通过“三造”融合和“四化”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围绕《城市更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指出,城市发展逻辑从“人、城、产”转向“人、产、城”,建筑土木行业需适应存量时代需求,聚焦创新、生态、文化空间营造,学科建设应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强化传统建筑规划与交叉学科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教授围绕《智能建造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作报告。他认为,现代工程教育需要构建“科学+实践+素养”培养体系,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高工科科学性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将技术应用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以《中国建筑教育改革发展断想和建议》为主题作报告。他建议,应重新认识、优化和升维专业评估内容和人才出口标准,设立“1+N”的建筑专业评估标准;构建带有职场专才培训、二次定制、出口多元的“沙漏+过滤层“人才培养的建筑教育新模式,实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教授围绕《守正创新,跨域协同深入推进新时期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作报告。他谈到,要通过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开展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产业教授参与教学等开展改革。
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教授围绕《拓展内涵主动求变土木学科的转型发展与思考》作报告。他谈到,应拓展学科内涵和范围、学科交叉赋能未来建筑、新兴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重构人才培养路径这四条建议,以促进土木工程成为站在时代前沿的核心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围绕《锚定前列趁势而上》作报告。他认为,面对行业转型挑战,学校未来将重点聚焦打造新工科标杆,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生态以及强化以政策赋能行业发展、加强专业正面宣传三方面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围绕《聚焦行业变革保持战略定力探索土木建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作报告。他指出,面对高等教育、行业转型、科技变革以及服务首都等多维度形势与挑战,结合北建大办学实际,应从学科专业提质优化、知识结构体系重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国际视野多元融合等方面推进改革。
当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建大主持召开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座谈会。大会还主办了两场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建筑学院、土木学院院长参会,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改革展开专业探讨。(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