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高校原创文化精品)话剧《向阳里8号楼》:“蜗居”生活里的温情史诗

2025年04月29日 10:07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29日电 (徐倩 崔建宇)“刘姐,您家的带鱼怎么吃啊?”

  “炸着吃,炸着吃香!骨头都能咽喽!”

  “您家这带鱼真宽,看我们家这个,跟手表带儿似的!”

  三户人家挤在向阳里8号楼的公用厨房里,热热闹闹,炉火正旺,锅盖哐当作响。

《向阳里8号楼》演出剧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供图

  这一幕仿若北京胡同里的真实场景,是话剧《向阳里8号楼》的一场排练。导演杨佳音没有打断,而是静静地看着演员们沉浸在各自角色中,直到一阵“对门来串门”的插科打诨打破了紧张,笑声随即弥漫全场。

  “这就是我们要的生活感。”导演轻声说。

  扎根泥土的生活书写

  《向阳里8号楼》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向阳系列”原创剧目的第二部作品。继《向阳理发馆》之后,该剧延续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以“贴地气、有烟火”的北京老城生活为基底,用一套80年代筒子楼的“单元房”装下三个家庭、十一口人与无数观众的笑与泪。

《向阳里8号楼》演出剧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供图

  “我们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怎么活。”编剧崔建宇如是说。他和徐倩一起,历时半年共同打磨剧本,采访了十几位经历过筒子楼生活的老北京人,还实地走访了多处老社区。崔建宇说,“光那个厨房部分,我们就改了三稿,因为它是冲突的核心。”

  “如果观众在看完这部戏之后,能想起小时候攒钱买一根冰棍儿的时光,那我们这个戏就成了。”这是艺术指导王劲松在每一次与主创团队交流时都会提到的一句话。王劲松强调,《向阳里8号楼》不仅要重现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唤起观众心中的温情记忆——那种曾经拥有却未被珍视的幸福感。

  在排练中,他曾走上舞台,看着灶台和老式台灯说:“这些不是道具,这是记忆的器皿。让观众一坐下,就闻见小时候的味道。”他还特别指出,“剧中人物不是标签化的‘老好人’或‘神队友’,观众看完会发现,剧中人不是完人,但都很真诚。”

  三十年一瞬,老楼里的人生百态

  “我演的是谢松,起初是我设计的这个人物——小心眼、精打细算、处处算计。可后来当我在舞台上开始像他一样‘生活’时,我觉得他太真实了。”饰演主角谢松的崔建宇老师在一次彩排后分享时这样说。作为编剧之一,崔建宇表示,他选择亲自上台诠释主角,也是在体验创作者与角色之间的对话。

  这部剧没有明显的“正派”或“反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与软肋。张奶奶的寄人篱下、孙嘉兰的忍让、刘姐的刀子嘴豆腐心,连小孩都有自己的想法。舞台下,是一栋楼;舞台上,是一部浓缩的时代人生。

《向阳里8号楼》演出剧照。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供图

  《向阳里8号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新的"集体创作机制"。该剧的创作团队呈现出跨越三代人的艺术传承: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核心岗位由资深前辈担纲,表演阵容更是汇聚了表演学院不同世代的代表——既有王劲松、赵宁宇、王春子等表演艺术家倾情加盟,也有崔建宇、徐倩、逄婧等中坚教师实力出演,更不乏从毕业校友到2021级本科在校生组成的青年演员梯队。这种跨越年龄层的艺术碰撞,构成了作品独特的创作生态。策划吴嵩表示,“年轻人带来鲜活感,老师带来厚重感,‘一锅炖’出的是熟悉又新鲜的向阳味儿。”

  一栋楼,一段情,一个时代的心声

  《向阳里8号楼》的巡演足迹与艺术影响交相辉映:从上海杨浦区Young剧场到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大剧场,从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精品展演单元的专业舞台,到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这部作品不仅满载业界赞誉,更在跨越地域的巡演中,成功唤醒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同记忆。

  《向阳里8号楼》是一部小成本大制作的现实主义话剧,容纳了无数人的情感记忆。它没有追求华丽的特效,也没有制造戏剧性高潮,而是在一锅饭、一次争吵、一个灶台中,细细描摹人与人之间那些“说不出口却割舍不下”的情分。

  “看到那个老炉灶,仿佛闻到了小时候烧水的味儿。”

  “我爸妈以前就住那样的房子。”

  “那种互相借酱油的日子,好像又回来了。”

  “这个戏没有喊口号,也不批判什么,就是把人摆在那里,让你自己去想。”

  观众们纷纷留言道。

  《向阳里8号楼》让观众跟随角色一起哭、笑、误解、释怀,最终在谢幕时鼓掌、哽咽。(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