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25日电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的清水学校第三届春耕节日前在清水花谷举行。来自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北京市大峪中学、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附属小学的近百名城区师生与清水学校师生共同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之旅。
活动现场,来自清水学校的两位学生代表杨玉洁、常兴晨上台展示他们的科技学习成果——智能物联网浇花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精准节水还可远程操控,让科技与生活养护无缝对接,赢得台下频频点头与掌声。
“春天是播撒希望、辛勤耕耘的季节,希望学生们能在田间地头,上好这一节跨学科的’劳动课’,在活动中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力量,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清水学校王辉校长表示。
“每一寸土地都是知识的‘宝库’,希望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亲近自然,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做绿水青山的建设者和守护者。”门头沟区清水镇镇长胡新宇说。
“开耕啦!”王进生与学生代表共同敲响锣鼓,拉开清水学校第三届春耕节的序幕。十支“春耕生产小队”在田头集合,横幅上“生产小队进乡野田间课堂学耕耘”的标语格外醒目。只见他们手持铁锨、小铲子等农具,满怀干劲地投入到耕种中。
与往届不同,本届春耕节特意将城区学生与山区学生按学校进行混编——来自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夏若宸与清水学校的尚涛成为“搭档”,前者背着科学工具箱,后者扛着铁锨,两种不同的“装备”碰撞出好奇的火花。“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真正的田间地头!”夏若宸发出阵阵感叹,尚涛则指着远处的梯田:“我们去年在这里种的土豆,秋天收了好几百斤呢!”
土豆栽种区里,学生握着铁锹小心翼翼,农民手把手纠正姿势:“腰要弯成弓,力从脚跟起。”来自大峪中学的杜一鸣同学跟着农民学习“垄作、施肥”技巧后,创造性地提出“用复合肥提高红薯收成”,让传统耕作插上科技的翅膀;玉米播种区里,北医附小的学生带来从实验室培育的玉米种子,与山区的老品种并肩埋下,正如清水学校校长王辉所说:“城里的‘科技苗’与山里的‘老种子’一起成长,这就是城乡教育互补的最好象征。”
土壤实验地里,第一生产小组学生的“肥力调查”正紧张工作。清水学校学生采集不同地块的土样,峪分附小的学生操作土壤检测试剂:“A地块有机质含量1.8%,适合种玉米;B地块pH值5.5,种土豆更合适!”数据汇总时,清水学校王博文惊叹道:“后山的梯田去年种过豆类,是不是有固氮作用?”这个来自劳动经验的提问,让所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课本里的“轮作原理”,就藏在劳动实践中。
地膜对比区,两组学生正在争论。“地膜保温好,可以让苗子出得快!”“不铺薄地膜,更环保更省钱!”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场设计了“地膜热效应趋势观测记录表”,计划持续观察;滴灌实验区,学生发现漫灌学浪费水,学生们动手模拟改进滴灌方案,城乡思维的碰撞,让简单的灌溉对比变成了真实的工程实践。
两个小时的忙碌后,学生们齐聚“田间报告厅”,十个小队带着实践“战利品”轮流分享。有的讲述翻土遇石、合力破难的经历;有的分享农作物生长需精心照料的新认知;还有的感慨团队协作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作为清水学校的手拉手结对校,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更是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书本中的知识“活”了起来。“未来,北医附小也将发挥优势,以中草药课程创新为突破口,加深学校之间的合作,赋予劳动教育更多丰富内涵。”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王含表示,北医附小和清水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拓宽了师生的课堂和学习场域,也让城里的孩子体会到了农耕的快乐。
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田间实践是一堂鲜活的劳动育人课,学生们在翻土破难中展现出直面挑战的勇气,于农作观察里收获对自然的敬畏与科学的认知,从团队协作中体悟到责任与担当,将为城乡学校学生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厚重的人生底色。同时,她希望同学们将田间所学内化为成长动力,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更精彩的青春答卷。(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