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病理专家谈“千面肿瘤”诊断挑战与突破

2025年04月21日 08:57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21日电  医生常说:“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不同于影像科或检验科的报告,病理诊断被业界称为”金标准”。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除毛发及指甲之外全身到处可以发生,对诊断造成不小的挑战。北医三院高子芬指出,临床治疗必须依据病理报告来进行,它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最重要或唯一的法定依据。因此,这种权威性背后是巨大的责任——一份淋巴瘤错误的病理报告会导致治疗方向完全偏差。

  病理学是什么?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病理诊断在医疗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病理医师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其诊断结果是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极具挑战性。高子芬分析,第一,淋巴瘤细胞形态复杂多变。正常淋巴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本就形态各异,肿瘤细胞往往为正常细胞的模样。判断其是否为肿瘤细胞?困难重重。例如,生发中心母细胞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转化过程中必然存在,但出现的位置改变了就可能是肿瘤了;第二,在进行病理活检时,淋巴组织的固定和制片要求严格,切片厚度要比较薄(3-5微米),否则容易造成细胞重叠,在看片时误认为是体积大的细胞,从而影响分析和判断;第三,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复杂,不同标记物组合变化增加了诊断难度。

高子芬。受访者供图

  在日常诊疗中,患者通常在临床医生建议下,带着外院病理样本找专家会诊。高子芬称,如今,病理科开设咨询门诊,不仅接收标本会诊,还为患者解读病理报告、解答疑问,但不涉及治疗建议。面对疑难病例,会诊是必要的。

  尽管如此,淋巴瘤诊断仍存在较高错误率,行业对淋巴造血及软组织肿瘤诊断的错误率接受范围相对其他癌症更高,但整体准确率在95%以上。对此,高子芬谈到,自己在多年前每年就要看3000多例会诊,经验肯定要比许多基层医生要多,因此能够更易于从复杂的病理切片里边找出肿瘤细胞,“这就是经验,看的多了就能够判断。”

  同时,她以科学方法来验证。她谈到,为实现精准诊断,病理科医生需借助多种技术手段。除了传统的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能标记细胞表面特异性物质来判断细胞类型;流式细胞术可检测出很少量的异常细胞;分子基因检测则从基因层面辅助诊断。不过,国内这些技术分散在不同科室,整合分析难度较大。高子芬强调,血液病理医生应掌握并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年轻医生更需加强学习。

  谈及人工智能在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高子芬称,目前面临诸多挑战。淋巴瘤细胞形态多样,切片质量参差不齐,且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人工智能难以准确鉴别诊断。不过,在某些特定类型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的结构分析上,人工智能或许具有应用前景。团队也在探索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病例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她认为,当诊断出现错误时,如果患者尚未治疗,多会诊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若已开始治疗,病理科医生需与临床医生密切沟通,根据治疗情况及时修正诊断、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疑难病例,多采取多学科讨论会的形式,综合各方意见,必要时还会寻求国外专家会诊或进行随访观察。

  在高子芬看来,诊断淋巴瘤的黄金标准流程包括:临床取样、固定、脱水浸蜡、薄平的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或分子检测、专家会诊。在淋巴瘤病理诊断的未来发展上,高子芬期望医生能提升形态学诊断水平,精准运用相关技术,避免盲目跟风新技术。

  淋巴瘤病理诊断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无限希望。高子芬认为,通过不断提升诊断技能、加强团队协作和推动科研创新,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希望。(完)

编辑:熊然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