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11日电 “薪酬”是否要公开?职场人最期待的薪酬制度是怎样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51job发起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
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公司实行薪酬保密制度,仅37%的受访者所在公开实行薪酬公开制度。薪酬保密制度,简称“密薪制”,是指用人单位与每个员工单独约定薪酬,并规定不得打探他人的薪酬,发放薪水的时候也会采用一定措施不使其公开。
实际情况表明,“密薪制”难以限制信息流通。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大致了解”同事的薪资水平,12%的人甚至能够“完全了解”。员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例如询问已经离职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搜集信息、查看招聘平台同岗位招聘情况,或通过不经意透露的公积金、加班费等细节推算大致范围。
根据调查,同事自发透露(40%)、私下打听(36%)是了解工资消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其次,还有31%的人通过公司内部渠道知晓,24%的人偶然听闻,22%的人因为担任团队负责人而知情。企业越是高压禁止讨论,员工越容易转向非正式渠道,反而催生了更多私下议论。
“密薪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管理的难度,但也存在分配不公等问题。根据调查,“工资倒挂”现象普遍存在。35%的受访者经历过“新员工薪资高于老员工”,24%的人发现“一线员工薪资反超管理者”,4%的人遇到“下属薪资高于主管”的现象。
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职场人支持“薪酬透明化”。其中,34%的人主张“完全公开”,56%的人则认为“有限度公开”(比如只公开职级带区间)即可满足需求。支持者认为,透明薪酬能让员工更客观地理解绩效导向(63%)、营造公平的企业文化(53%)、在谈薪时更有底气(51%),同时改善同工不同酬的问题(34%)和减少无谓攀比(23%)。
同时,也有少部分受访者坚持“密薪制”的合理性。TA们认为,薪资是个人隐私,公开后容易引发摩擦。调查显示,50%的人希望减少攀比,48%的人强调保护隐私,37%的人担心同事嫉妒,31%的人担心团队不稳,还有商业机密等考虑。
在对薪酬讨论的管控上,61%的企业没有明文规定,24%的企业会对讨论薪酬的员工进行约谈警告,少数企业(7%)会对讨论者采取罚款或解雇措施。这种“宽松又模糊”的态度,反而加剧了员工的隐形焦虑——到底能不能谈?谈了会怎样?面对同岗位同事薪资高于自己的情况,57%的受访者选择理性应对,推测可能存在合理原因,如绩效差异。33%的人会直接与同事沟通,32%会向HR或上级提出加薪要求,而23%的人则开始考虑跳槽。显然,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分析解决问题,而非盲目比较。
职场顾问建议,企业不妨尝试“有度透明”:在保障商业机密与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公开薪酬构成原则和岗位带区间,为员工指明职业发展路径。如此,员工既了解激励逻辑,找到努力方向,也避免了私下猜测和攀比。毕竟,人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那些见不得光的游戏规则。(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