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2月18日电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较早接触手机或拥有手机,手机沉迷引发了各类问题。17日由《亚太日报》在京举办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主题沙龙上,家庭教育专家就家庭、厂商和社会如何共筑数字防线建言献策,呼吁各方携手努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与会专家看来,智能手机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发挥手机的工具价值、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而并非简单地“一禁了之”。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1.3%,远超其他终端。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2.7%,是所有终端中唯一超过城镇未成年(90.9%)的上网设备。同样,手机是未成年网民拥有比例最高的上网设备,达到63.3%。
对于手机的态度,有些家长要么完全禁止,要么放任不管,这种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过度依赖。还有一些学校同样采取了“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多地学校出台手机“禁令”,反而滋生了校园周边店铺违规租售、寄存手机、线上售卖“藏手机神器”等系列乱象。
清华大学认证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丹阳表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手机在满足社交需求、丰富娱乐生活、提供沟通渠道和安全保障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困在手机里的孩子也正在经历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危机,因此,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管理是必要的,这种管理并非完全禁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强也认为,完全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是不现实的,积极引导远比一味禁止更有效。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专家周玉亮提出了家长合理管理孩子手机的建议:一是尽可能延迟孩子拥有自己手机的年龄;二是共同约定好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总时长,家长做好示范;三是鼓励孩子培养兴趣,为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和孩子共创替代性活动。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标准委副秘书长吴迪认为,技术手段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家长可以借助丰富的技术手段管理孩子手机使用。目前,绝大多数的手机品牌都推出了防沉迷模式。厂商可以继续在用户体验、跨设备联动、第三方应用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提升空间,也要加大宣传、让家长能高效地找到防沉迷工具,从而及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只有厂商技术支持、家长积极引导,才能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坚实的网络安全屏障。(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