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首博文物亮相北京春晚 北印全息科技文创解锁流量密码

2025年02月03日 09:22 来源:中新网北京

左:《幻彩蛇影》;中:唐石刻十二辰蛇像;右:《巳蛇典藏纪念卡》。

  中新网北京新闻2月3日电  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首都博物馆珍藏的唐代石刻十二辰蛇像惊艳亮相《重宝贺新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这件石刻不仅是古代匠人精湛技艺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蛇这一神秘动物象征意义的生动体现。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王硕带领全息艺术实验室师生与首都博物馆携手,以“传承文化、创新融合”为理念,对“唐石刻十二辰蛇像”进行再现,精心打造全息科技文创《幻彩蛇影》和《巳蛇典藏纪念卡》,将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首都博物馆之城建设和文化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该蛇首人身站姿生肖俑,出土于西城区姚家井唐墓。古代以十二禽与十二地支相配合来记日,十二禽在后代演化用以纪年,是为十二生肖。“巳”是通过象形造字法创造的汉字,有一种说法认为“巳”的本义是蛇。《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与许慎几乎同时代的大哲人王充也持这一观念,《论衡·物势》中写道“巳,火也,其禽蛇也。”春天天气回暖,阳气渐盛,蛇不再蛰居于洞穴,在地面上开始频繁地活动起来,巳字便应景而生。故而,“巳”在用以纪月时代表农历四月,因为这正是蛇在地面活动的时刻。不仅如此,巳在地支中的属性是蛇也就顺其自然了。

  当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技艺术文创”这一创新理念应运而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蛇年全息科技文创《幻彩蛇影》和《巳蛇典藏纪念卡》,让千年前的文物在光影变幻下立体呈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盛宴,有力地在新技术进步中促进文艺创新,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印全息科技文创作品在首博现场展示。北京印刷学院供图
北印全息科技文创作品在首博现场展示。北京印刷学院供图

  在《幻彩蛇影》全息文创作品中,蛇头借助数字全息影像技术,仿若被施予了一层神秘的光学魔法。光的神奇力量将三维影像悬浮于虚空中,在灯光照射下便能以栩栩如生的姿态跃然眼前,灵动而逼真。蛇身则采用幻彩光变金属材质,随着光线的流转,折射出如梦似幻的光泽,仿佛在光影的交织中翩翩起舞,灵动而富有生机。蛇头与蛇身的巧妙融合,不仅生动呈现了蛇像拜年的灵动姿态,更传递出新年的祝福与祥瑞。

  该作品做工复杂,限量发售2025件,是全国第一次,全息影像以艺术品的形式批量发行。每一件都拥有专属收藏编号,全息和金属两种材质结合,全息在发光,金属在反光,有文化价值,有现代科技,有视觉享受,且每一版蛇身的色彩均不同,成为独特的全息幻彩盲盒,为观者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

  《巳蛇典藏纪念卡》采用镂空蛇像剪影的形式,在光照下显现“唐石刻十二辰蛇像”全貌,如梦似幻,是收藏、实用与艺术鉴赏的完美结合。

北京印刷学院供图
北京印刷学院供图

  该作品的技术核心之一是一片厚度仅有15微米的超高分辨率薄膜。师生们运用数字化全息、幻彩金属雕刻、光学色彩、立体三维重建等前沿技术,将文物的二维图像巧妙转换成全息三维语言。通过光的干涉原理与数字化计算,在膜片上精准记录并再现文物三维形象。从每个精微角度生成近10万张图像,最终拼凑出文物的全息影像,让蛇头上的鳞片、沟壑、光影深浅等细节清晰可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物的魅力。不用插电不用戴眼镜,打光就能看到立体图像的全息卡片;用全息复刻珍贵文物“唐石刻十二辰蛇像”,真的像是把文物带回家了;可以装裱收藏,可以居家装饰,还可以做书签。不管是收藏纪念还是送礼物,都超有意义。

  蛇年全息科技文创将光学全息技术与首都博物馆馆藏文物有机结合,通过全息技术将文物三维影像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精心设计,传达吉祥新年祝福,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意转化,使文化产品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兼具科技感与时代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