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5年01月15日 11:07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5日电  “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大会以“跨界融合·创新未来”为主题,共设3场大会报告和4个专题会议,聚焦大中小学贯通式培养模式与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等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共计500余人现场参会,有效汇聚了领域产学研优质资源,为推动中国教育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指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通过科普的方式,将科技的力量和知识传递给大众,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科普的意义在于“连接”,科普的价值在于“赋能”,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只有当公众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牛晓莉指出,国科大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科教融合发展战略,致力于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与此同时,国科大也在持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飞跃作题为“新AI与新时代的人才与培养”的报告。他称,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各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与技术正重塑各行业生产模式与工作方式,为社会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转变,未来人才需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以适应AI时代需求。教育体系亟待改革,传统模式应与AI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算法意识、编程能力,强化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同时,推广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全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紧跟技术与社会需求变化。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天文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继峰作题为“AI赋能下的天文科学教育”的报告。报告展示了天文AI大模型的训练成果,深入探讨了其对科学教育尤其是天文学方向科学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天文AI学习社区为例,探讨了基于天文学研究范式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思路,旨在引领天文学教育与天文科学闭环发展。

  大会期间发布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团体标准《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体系化的指导,帮助一线课程教学教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遵循国家人工智能基础人才培养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要求,为青少年阶段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基础建立提供参考标准和辅助支持。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和“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峰对话环节。同时,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研讨会、大模型技术赋能教育研讨会、“创新人才培养”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说明会以及名师工作坊等活动也在大会期间举行。

  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大会的举办切实发挥了“转化器”的关键效能,推动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转化,精准赋能科普工作者与科技教师群体,整合产学研多方优势资源,打通科普与创新人才培育之间的梗阻,助力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完)

编辑:熊然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