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专家谈早期肺癌治疗:手术机器人渐成趋势 扮演重要辅助角色

2024年12月08日 18:28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8日电   当今社会,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肺癌更是其中的“头号杀手”。作为资深专家,天津市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医师尤健谈到,早诊早治在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尤健主任参加学术会议。受访者供图

  肺癌流行病学现状:高发、严峻

  根据最新国家癌症中心与国际肿瘤研究机构联合测算的数据,中国肺癌的发病率高达75.13/10万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列所有癌症之首,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尤健指出,肺癌的生存率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从2019年到2021年,按年龄标化的五年生存率已从18%提升至32%。这一进步主要得益于中国在早诊早治和预防体系上的持续投入,包括低剂量CT筛查和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这些措施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

  他介绍,在肺癌的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据了80%-85%的比例,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非小细胞肺癌主要以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为主,而近年来磨玻璃结节作为一种肺小结节,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且以腺癌为绝大多数。这类肿瘤通常具有非浸润性、惰性特征,通过手术治疗后,许多患者的治愈率可达100%,生存率极高。

  尤健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磨玻璃结节的手术量在大型手术中几乎达到了90%,这不仅反映了早期肺癌筛查的有效性,也体现了手术治疗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早诊遇挑战:薄层扫描助力筛查

  肺癌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何实现早期诊断,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健谈到,目前发现早期肺癌最有效且唯一的方法是进行胸部CT扫描,特别是薄层CT扫描。这种检查方式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肺部图像,帮助医生观察到肺部细致的薄层全貌,从而不遗漏任何可能的结节。

  不过,尤健提出,尽管CT扫描在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普及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公众对肺癌筛查的认识不足,导致筛查率较低;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和人群难以获得高质量的CT筛查服务。因此,加强肺癌筛查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意识,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辅助治疗:细微处提高生存率

  在肺癌治疗领域,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大大提高。尤健指出,对于一期和二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而对于三期肺癌,由于其异质性较高,情况复杂,需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如靶向治疗、化疗加免疫治疗等,成为提高三期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可能的微小肿瘤,包括可能存在于血液或其他器官中的微小残余肿瘤,从而在手术前杀死这些肿瘤,再完整切除未被杀死的部分,以获得最大的生存效益。”尤健表示,这一治疗策略不仅降低了手术风险,还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效果。

  尽管治疗手段不断增多,但肺癌治疗领域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例如,如何更准确地鉴定三期肺癌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健主任手术中。受访者供图

  手术机器人:外科领域得力助手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手术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角色。尤健指出,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无疑是外科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

  回溯历史,从胆囊手术开始,全球范围内普及胸腔镜和腹腔镜手术经历了长达40年的时间。而今,即便是县级医院也基本普及。在他看来,出现较晚的手术机器人,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胸腔镜与机械臂的完美结合:不仅提供了3D的胸腔镜视野,放大效果远超普通胸腔镜,更加稳定,而且机械臂的操作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手,能够完成一些人手难以企及的高难度动作。此外,机械臂还可以搭载高级能量设备,使得组织结构的解剖处理更为精确,从而大大减少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简化手术步骤。

  随着手术机器人系统的逐步发展,尤健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国内的手术机器人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甚至有可能覆盖到县级医院。尤其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将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降低手术机器人的成本,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高科技产品。

  那么,是否所有需要手术的患者都可以由机器人“操刀”?尤健强调,在手术适应症方面,机器人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在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手中,手术机器人并不是用于简单的手术,而是通常被用于中心型肺癌需要复杂解剖,重建气管血管的手术或肿瘤虽然很小但位置不佳的手术。例如,肺部手术就像处理一棵树,肿瘤可能长在“树梢”上,操作相对简单;但如果长在树中间,既要保证周围结构不受影响,又要完整切除肿瘤,这就对手术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手术机器人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

  除了在处理复杂手术方面的优势外,手术机器人还是儿童患者的福音。尤健指出,对于儿童,尤其是那些患有气管内肿瘤的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手术难度和风险都相对较高。手术机器人以其精准的操作和较小的创伤性,成为了这些患者目前具有最佳优势的选择。

《全孔道机器人辅助肺外科手术图谱》。受访者供图

  出版新书:加速新手医生学习过程

  为了系统地介绍手术机器人在肺外科的应用,尤健出版了一本新书——《全孔道机器人辅助肺外科手术图谱》。

  他坦言,从2017年初开始操作第一台手术机器人至今,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摸索和尝试。肺部手术术式繁多,每种手术的解剖都有所不同,涉及的血管、气管、动脉、静脉位置各异。因此,他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手术技术体系,并决定将其系统地介绍给更多同行。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术式全面、内容丰富。”尤健表示,其囊括了从所有肺叶、所有肺段到所有袖状切除,包括极为罕见的中叶袖状切除。除了600多幅高清图片和详细手术步骤讲解外,书中还附有全程高清视频U盘,展示整个手术流程,为新手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学习资料,避免他们重蹈覆辙,加速学习过程。

  那么,是否有了手术机器人,医生就能“袖手旁观”?对此,尤健强调,目前的手术机器人是扮演辅助角色,手术的主体是医生,而不是机器人。以AI为例,它可能会犯错,而在医疗手术中,犯错是不允许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大出血或肿瘤切除不彻底。即使是千分之一的错误率,作为患者,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目前AI技术主要被作为部分诊疗的辅助工具。同时,对于这类先进技术的态度,尤健认为,医生或科室不应该将机器人手术视为一项任务,他更希望推动一种观点,即把机器人辅助手术视为一种日常的优势选择,“当医生选择进行机器人手术时,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和放松。”

尤健主任参加义诊活动。受访者供图

  寄语年轻医生:坚守初心,热爱手术

  作为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尤健寄语有志于投身肺部肿瘤领域的年轻医生:临床医生应始终铭记自己的初心,即帮助和救治患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这份初衷至关重要。

  他鼓励年轻外科医生对手术保持热情和情怀,“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坚持并完成这项工作”,“临床实践和科研应结合个人兴趣去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前景。”

  面对中国肺癌的流行病学现状与疾病负担仍然严峻的现状,尤健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增多,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肺癌的治疗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突破和进展,也将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