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专家:完善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数字治理”

2024年12月01日 17:24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1日电  今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知精神,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这一共同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学科专家对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开展回归社会情况调研,形成《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对外发布,推出四川戒毒工作在回归社会方面的“地方经验”。为实现精准化评估的目标,专家组建议,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有关机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充分运用数字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数字治理”水平。

回归社会调查的科技支撑

  为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任务,世界上许多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真实情况,同时强调建立健全科学、专业、规范、全面的评估体系。从全球禁毒防艾研究来看,针对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调查回访和评估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这部分群体真实情景的调查,尤其是真实处遇的评估,都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障碍,以至于总体上依旧缺乏有效的经验做法和较为通行的评估标准。

2024年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抓“两翼”,打造更加完整、集约、开放的工作链条,构建所内戒治与所外延伸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动员各方力量对参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后续社会共治工作,试图打造一个完整、多元、高效的社会共治体系,既能够给予戒毒人员有效的脱毒治疗和康复指导,也能够引导其更好地回归家庭,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促进艾滋病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工作应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帮扶、家庭接纳、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原则。

为全面、深度探知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干预的实际困境,专家组具体依据行为结果、身心状况、社会支持设计了三项一级指标、十一项二级指标和四十二项三级指标,涵括了个体认知水平与自我认同、家庭关爱与互动、身体健康与服药情况、就业去向与社会支持、管控措施与机构帮扶等关键性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高端智库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小政指出,在数字时代,要实现精确化评估,需要充分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实现场所内数据与出所后数据的有序衔接。在场所内,运用数字科技,根据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可以为艾滋病戒毒人员开展戒毒治疗、管理或疾病预防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康复环境、方式的选择适用提供参考。在出所后,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能削弱,反而应当加强。特别是在体能康复、抗复吸训练中,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回归人员了解、掌握自身身体状况、康复治疗效果等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动态信息。

就业帮扶网络的数据库建设

  面对每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怎样才能使其成功地融入社会?《禁毒法》第52条明确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戒毒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能否积极就业是影响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以及家庭安定的重要因素。问题在于,涉及是否复吸、是否就业,以及在就业中是否遭遇歧视等问题,很难通过传统的询问等方法获知。许多艾滋病戒毒人员会基于隐私保护等观念拒访。

专家组全面评估了2008年以来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回归社会的艾滋病戒毒人员生存与发展状况。多数艾滋病戒毒人员在生活、就业方面积极融入当地社区。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闫姝月指出,其核心经验是,上述戒毒场所积极搭建就业帮扶网络,运用互联网、数据库等信息化技术和微信群等平台,建立健全了整合艾滋病戒毒人员数据信息的台账和数据库,并据此收集就业创业信息,开展就业创业评估。

  其中,作为回归社会的“暖阳行动”,在2022年,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与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出台《四川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创业政策清单》,部署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公益性岗位安置、不超过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技能提升补贴、失业保险金领取、每人1000元一次性补贴、戒毒康复人员且是脱贫劳动力可享受就业创业政策等10项具体扶持措施。目前,这些政策有效带动了千余名回归人员的创业就业,切实解决了其回归障碍,实实在在点燃了生活希望。应当说,就业帮扶网络的数据库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进一步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对于艾滋病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加快大数据融合与衔接有利于提高管控能力、记载帮扶需求、有效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促进回归社会能力等。从全国各地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状况来看,“数字治理”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戒毒条例》规定了公安、司法、卫生健康、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在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戒毒医疗服务、康复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职责,但是对各个机关、部门的信息合作、数据共享、相关经费保障等未加明确。

根据重庆先进区块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东梅介绍,在许多地方,无论从宏观数据,还是微观数据,针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回归社会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调查还存在不少模糊地点。各个机关、部门的的数据应用还存在明显的数据口径差异和信息壁垒,存在“不愿共享”“不会共享”等问题。

  专家组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持续影响,只有解决了信息的对称性,特别是实现基础数据的互通、共享问题,才能有效地追踪回归社会的客观情况。当前,四川等地建立了“政法跨部门办案平台”。这些数字化平台有利于实现对复吸率、再犯率的识别和控制。但从判断艾滋病戒毒人员是否顺利回归社会,优化社会治理的角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数字治理”水平。针对涉案人员感染艾滋病情况、服药情况,社戒社康情况,执法办案机关有必要与疾控中心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整合数字要素、高效利用数字内容,形成完整闭环。为保护回归人员的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可以采纳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过程加密且防止被修改。(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