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27日电 历经四十小时,辗转三地的飞行旅程,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带队的北语工作小组一行抵达了本次跨洋合作的另一端——秘鲁。
当地时间11月14日,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教育论坛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由中国北京语言大学与秘鲁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联合主办,并联合成立“秘鲁中国研究院”,这正是“共担时代责任、共促亚太发展”的大学价值和开拓合作精神的体现。
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教育论坛的主题是“语言教育与人才培养”,其中的每一项议题都围绕APEC发展战略来制定。从“全球教育环境下教育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战略”,到“APEC全球公民培养模式和促进就业的路径”,论坛以人为本,关注着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全球教育发展对全球公民培养所做的贡献;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技术在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到面向“文化遗产保护与多元文明互鉴”,论坛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将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现代科技进步带给教育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正如段鹏校长在论坛开幕式题为《教育互助文化共兴共筑亚太繁荣发展之路》的主旨发言中所说,“本届APEC领导人峰会主题充分体现了成员经济体之间促进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石,本届论坛聚焦数字化与教育创新,搭建起了亚太地区教育数字化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平台。”
本届论坛上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秘鲁中国研究院”的成立。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以中文人才培养为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型大学,在当地成立“秘鲁中国研究院”,以中文为桥为深化中秘及中拉合作开辟了新路径,也为APEC框架下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教育创新实践树立了新范式。
在论坛开幕式上,段鹏校长与秘鲁前副总统、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创始人劳尔·迭斯·坎塞科·特里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语言大学与秘鲁共和国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合作建设秘鲁中国研究院框架协议》,与秘鲁国会主席爱德华多·萨尔瓜纳、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执行董事卢西亚娜·德拉富恩特一同为秘鲁中国研究院揭牌。段鹏表示,秘鲁中国研究院将成为中秘合作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北京语言大学将与秘方携手,汇聚多方资源,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和教育平台。
段鹏在接受秘鲁国家通讯社安第斯通讯社等媒体专访时进一步阐述道,秘鲁中国研究院的成立是中秘两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秘鲁中国研究院的设立拓展了在全球南方合作框架下的战略空间,深化了双边关系中的人文与智库联系。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平台,研究院将通过发布政策报告、举办高层次论坛和国际会议等方式,为中拉合作提供系统性智力支撑,并推动中拉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秘鲁中国研究院是北京语言大学在海外建设的首个集智库、教学、科研为一体综合型机构。研究院不仅将为两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关键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还将成为秘鲁乃至整个拉美地区深入了解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为拉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参考。在培养理念上,通过“中文+职业”和“中文+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打造以中文传播中国的新模式;使学习者在中文和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在培养模式上,以中文学习为基础,融入更广泛的行业领域和专业学习资源,通过校际合作的形式,开展联合培养学位、辅修学位等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行业证书修读及考试,为学习者提供产教融合的学习资源。在教学方式上,借助国际中文智慧教育体系,在全球中文教育大模型的帮助下开展线上远程教育;通过全息虚拟中文教育环境,增强当地学习者的学习感受,提高学习效率。在人文交流方面,通过课程和活动增强学习者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学习者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促进中拉文化交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语言教育方面,加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与中文的融合教育,为培养多语型人才创造条件。
北语作为以中文教育为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型大学,以中文为桥梁,承载起中外全方位交流中对中文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学校天然责任与使命。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教育论坛的成功举办使语言的研究、保护、推广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从语言教育上升到文明互鉴和全球化发展。从教育领域为亚太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秘鲁中国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践行,是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形式,为中文传播中国探索了一条全新的模式。学校将以此为起点,依托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深入推动双边学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为中拉地区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连接文化纽带,助力区域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力量。(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