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22日电 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教育论坛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介绍,论坛由该校与秘鲁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联合主办,是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的重要边会活动,也是两校合作共建秘鲁中国研究院的首场重大国际活动。
本届论坛主题为“语言教育与人才培养”,下设APEC全球公民培养模式和促进就业的途径,全球教育环境下教育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战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技术在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多元文明互鉴等四个主题论坛,旨在从语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为实现“赋能、包容、增长”的会议主题与构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世界新格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秘鲁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执行董事卢西亚娜·德拉富恩特做主旨演讲。段鹏在《教育互助文化共兴共筑亚太繁荣发展之路》的演讲中指出,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成员经济体之间促进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石,本届论坛聚焦数字化与教育创新,搭建起了亚太地区教育数字化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平台。
段鹏指出,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始终以文明互鉴为使命,通过开展一系列高级别人文交流,为助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促进多元文明互鉴与世界和平贡献了独特力量。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今天,大学愿与亚太各经济体携手,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建设亚太创新教育联盟,不断提升教育合作服务亚太经济发展的能力。
卢西亚娜·德拉富恩特在主旨演讲中将北京语言大学视为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大学实施中文及其他语言教学计划的理想合作伙伴。她认为,两校可通过面对面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为丰富两国学生知识、实现两校教授之间的合作提供机会。通过共同打造领导力项目,为跨国企业培养兼具中西方商业交流和语言能力的专业人才,到2030年时,培养至少5000名既懂中文,又通晓中拉文化的秘鲁学生。还可通过跨校间的学科交叉与互通,在历史、哲学、商业、科技等领域开展共同研究。她相信,在两校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培养出一大批兼通中文和西班牙语的学生,为他们在国际环境中获得成功提供有力支持。
随后进行的主题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主持。他在“全球教育环境下教育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战略”这一议题下,提出了全球教育政策制定的三点基础,即全球教育的前提是语言互通,语言作为教育的载体和依托,是了解一个学科体系最好的媒介;教育理解的渠道是人文交流,人文交流的核心在沟通互解;教育战略的归宿是文明互鉴,文化的理解带来尊重和认同,进而学习和借鉴这一文化的可取之处。
来自中国、秘鲁、泰国、韩国、新西兰、智利、墨西哥、新加坡等多个经济体的近三十名官员、使节、学者紧密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与各项议题,以现场发言、视频演讲、书面报告等形式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见解。他们分别从数字人才培养战略、教育技术进步推动语言教学发展、人工智能在大学科学教育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游戏传播优秀文化的路径;融合学习者和市场以及教育改革创新需求的中文教育、兼具文化与学术多样性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语教育实践;语言在保护传统生态知识、口头历史和文化身份中的关键作用、汉字在理解东亚文化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毛利语言和文化遗产保护;残障人士工作技能认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场气氛热烈,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家普遍认为,论坛设置的各项议题得到了充分讨论,为APEC各经济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洞见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切实推动了各经济体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多边合作。
经过充分交流、讨论与酝酿,论坛还形成了《数字化与教育创新声明》,呼吁亚太各经济体加快推动语言教育标准与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加强跨境教育、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的合作,促进质量保证体系、资格框架和技能认证方面的互联互通,加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技术创新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加强语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拓展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为亚太青年提供更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互通、更加包容、更具韧性的亚太做出更大贡献。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第三次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成功举办主题论坛,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是高等教育机构主动作为,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理念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人类进步福祉,促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