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19日电 在今年的活力城市舞台上,文旅打了头阵。许多现象级传播带来泼天流量,也带来机遇和挑战。中国新闻周刊日前在京发布了《2024活力之城文旅指数报告》(下称《报告》),北京市东城区等入选2024年度活力城区案例,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焱现场分享了东城区以文化传承创新激发城市活力的探索与实践。
《报告》选取35个典型城市为样本,从文旅经济活力、传播活力、服务活力、消费活力及环境活力五大维度,精心构建指标体系,聚焦城市文旅新热潮,发掘活力城市新实践。2024“活力之城”的多位嘉宾代表来到发布现场,和城市文旅领域的权威专家分享互动,共同解码文旅未来之路。
结合《报告》中的文旅指数,现场发布了年度活力之城案例。广州市、武汉市、哈尔滨市、成都市、南京市、济南市、深圳市、石家庄市、太原市、长沙市、大同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扬州市、湖州市、黄山市、泉州市、三明市、烟台市、潍坊市、洛阳市、张家界市、崇左市、西双版纳、榆林市等入选《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度活力之城案例。北京市东城区、南京市栖霞区、深圳市福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入选《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度活力城区案例。
北京市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在41.8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7.8公里长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北京老城四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大运河遗址(玉河段)、北京中轴线主要位于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占该区面积的1/4,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65项38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55项,备案博物馆37座,老字号企业74家。
李焱表示,近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争先”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大力传承历史文脉,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积淀,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努力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激发活力。
推动“重点保护”转向“整体赋能”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老城的一张金名片。东城区以更严格的措施、更常态的制度推动老城整体性保护,努力实现应保尽保。重塑壮美空间秩序。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完成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开展钟鼓楼保护修缮和北大红楼周边综合整治,打造形成永定门北望中轴线景观视廊,让中轴线古都脊梁壮美呈现。
恢复老城原有肌理。老街、胡同、四合院构成了独有的城市肌理。东城区明确历史建筑、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等11类保护对象,持续推动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深化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保护、有机更新,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玉河故道风光,还原崇雍大街“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古都风貌,守住老城文脉、肌理和底色。
延续胡同生活形态。将整治工作由街巷向院落延伸,通过“微整治”建成“美丽院落”百余个,推出“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的共生院模式,让老街坊住上古朴雅致的院落,拥抱和谐宜居的生活。
推动“静态传承”转向“创新赋能”
东城区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构建“一轴两线多片”的文物开放整体格局,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城市生活。推动理念革新。启动文物“活历计划”,通过成立“活历联盟”,设立文物“活历基金”,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区级58处文物进行全方位“体检”,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推动方式焕新。以“文物+音乐”“文物+演艺”“文物+数字”等方式传承文化基因,推出北京古建音乐季、永定门灯光秀、“读懂故宫”公益艺术公开课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推动场景出新。盘活37处会馆旧址空间,打响“会馆有戏”品牌,以“小而美”“小而雅”的沉浸式演艺活动激活会馆文化。推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若干措施,拿出10处会馆征集社会化运营主体和创新合作项目,吸引全国优质文化资源集聚,为民众提供可看、可听、可体验、可回味的文化产品,让文物持续融入民众日常、滋养民众生活。
推动“空间利用”转向“文化赋能”
东城区在继承文化根脉的同时,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城市空间布局,多维度推动城市文脉得到新的生长。腾笼换鸟,让文化空间无处不在。利用各类腾退空间,拓展文化新场景,40家演出剧场为城市注入艺术活力,37处博物馆带领民众探古寻今,推出“原发地,原生态”的前门地区会馆群落,“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美后肆时、最具京味特色的角楼图书馆、“胡同里的艺术社区”27号院儿等集生活美学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该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1平方米,民众不出胡同就能近距离接触文化艺术。
多元联动,让文化生活触手可及。出台引导支持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的“四进”政策,去年疫情之下实体书店指标逆势上扬,万人拥有实体书店达2.7家,民众在家门口就能邂逅诗与远方。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推动中国美术馆等驻区文化机构的馆藏珍品走出博物馆、走向城市街区,打造民众身边的开放型美术馆。
就地取材,让文化作品留住乡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土壤,东城区以老北京鲜活的生活图景为创作蓝本,联动驻区文化机构推出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胡同》《情满九道弯》、由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而成的话剧《钟鼓楼》,《簋街》等一批富有“京味”情怀的文艺精品,有效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
打开大门,让文化魅力可亲可感。鼓励文化产业园区打破“围墙”,由“封闭管理”向“开放共享”转型,该区42家高颜值、时尚范的文化产业园区逐渐成为生活美学的新高地,引领着民众美好生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李焱表示,随着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东城区真切感受到文化给城市带来的不竭动力和创新发展红利:城市“文明指数”持续攀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实现“五连冠”;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优质的文化体验吸引大批企业来到东城投资兴业;全年投诉信访量大幅下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有效增强。
李焱说,下一步,东城区将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文化大旗,以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成果为城市活力赋能,为民众生活赋彩,滋养民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良好精气神。(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