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国家文创实验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2024年09月14日 09:58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14日电 探索形成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体系;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形成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朝阳实践”;实施培育龙头、汇聚品牌的文化企业“蜂鸟计划”;成立全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出台文化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指南,建成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以来,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模式不断在朝阳区落地生根,10万家文化企业加速汇聚朝阳,直播、短视频、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影视产业集聚生态渐成“朝阳名片”。

  今年是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十周年,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共同规划建设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创实验区设立十年来,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全力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示范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和“金名片”。

  登记注册文化企业10万家 

  年收入超3000亿元

  国家文创实验区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传媒走廊为轴线,西起东二环朝阳区与东城区界,东至八里桥朝阳区与通州区界,北至工体北路—姚家园路及其东延长线,南至广渠门外大街—广渠路一带78平方公里为核心承载空间,被列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也是大运河文化带朝阳段的核心承载区。

  “国家文创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六大领域的改革创新任务,旨在全力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带动下,朝阳区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500家,居全市首位,实现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2.4%。产业结构优化。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收入1212.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比重为38.5%。抖音、小红书、bilibili等一批文化新业态企业加速聚集,成为引领区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文体娱行业实现收入664.6亿元,同比增长7.4%,占全市比重达到28.5%,收入规模保持全市第一。产业生态优良。聚集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凤凰卫视、路透社、法新社等200余家国内外传媒机构,占全市90%;环球、索尼、华纳全球三大唱片公司;蓝色光标、掌阅科技、万达电影、泡泡玛特、乐华娱乐等66家上市挂牌文化企业;影谱科技、一点资讯、太合音乐、得到、元气森林、快看漫画6家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阿里文娱、爱奇艺、优酷、腾讯文化、小红书、喜马拉雅、bilibili等新业态北京市场主体纷纷聚集朝阳发展。园区品质显著提升。全区共有102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其中,39个文化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市级园区,居全市首位。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计划,已建成3家百亿级园区,认定5家文化科技融合特色园区,5家文化消费特色园区,2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构建起“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公园”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朝阳实践”。建成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实现百个园区、万家企业在云端聚集。 

  截至目前,朝阳区汇聚了北京市37%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40%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50%的上市广告公司,60%的规模以上影视企业和影视特色园区,70%的头部MCN公司和数字内容生产公司,80%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90%的国际传媒机构……798-751艺术街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4地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朝阳区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地区。

  持续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推动国家文创实验区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

  国家文创实验区成立以来,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业态改造升级,涌现了直播、短视频、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开发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朝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其中,在北京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文创实验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18条”基础上,朝阳区出台促进国家文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叠加效应显著。成立的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集成银行、信用评价、担保等近30家金融服务机构资源,累计为区内2731家文化企业累计贷款融资322.90亿元,降低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建立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率先发布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全区1800家文化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蜂鸟计划”,累计认定五批共923家“蜂鸟企业”,旨在培育文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建立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战略储备库。成立全市首个AIGC创意产业联盟,推动科技赋能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成立朝阳区文化产业基金联盟,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建成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百个园区、万家企业在云端聚集。启动“Al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超高清视听等新技术在视听产业及相关领域的前瞻布局、技术孵化与应用开发,构建“软件+硬件+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邀请30家重点影视企业成立北京朝阳影视产业联盟,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抢占AIGC新赛道……

  据介绍,未来朝阳区将紧紧围绕科技、文化双向赋能,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深入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抢先布局未来文化产业生态,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促发展。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积极推动AI等新技术在视听及相关领域的前瞻布局、技术孵化与应用开发,不断壮大网络视听、线上演播、影视制作等文化新业态。整合全行业资源,形成技术交流共享平台,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促进视听产业工业化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提升园区发展品质拓场景。结合城市更新,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深度融合。加大优质文旅资源整合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全面丰富多样化视听体验,推动超高清、X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我区落地示范场景,增强文化科技消费体验。持续扩大文化交流互鉴展形象。加快建设美食之城、茶香之城、咖啡之城、时尚之城,用文化滋养美好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用活国际学校、场馆、展馆和商圈资源,办好各类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产城人文景融合的“城市文化客厅”,让不同文化在朝阳碰撞,扩大朝阳“朋友圈”。(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