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四年蓄力打磨 原创红色大戏《蒙藏学校》天桥首演

2024年09月14日 00:05 来源:中新网北京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原创红色题材舞台剧《蒙藏学校》在天桥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记者 富田 摄

  中新网北京新闻9⽉13日电 13日晚,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原创红色题材舞台剧《蒙藏学校》在天桥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该剧讲述了从1923年到1925 年,在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党人的引领下,北京蒙藏学校的青年学生们坚定勇敢地同腐朽的反动军阀展开斗争,在热血中淬炼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前仆后继的故事。

  西城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是许  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革命先驱都在这  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如今繁华的西单商业街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蒙藏学校旧址静静伫立。百年前,这里曾经有一群蒙古族青年在李大钊等革命者的引领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舞台剧《蒙藏学校》 自 2020 年筹备 ,蓄力四年精心打磨 ,在 2024 年国 庆节前登上舞台,为广大观众再现那段珍贵的红色记忆。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 、局长靳真表示,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成立的光辉历程搬上舞台,意义非凡。过程中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大量 心血,也许作品还不够完美,真心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生动再现那段珍贵的红色记忆,也希望能让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段革命历史,与那个时代的觉醒青年进行一次跨时空的青春对话,在历史的回声中汲取力量。

  为了写好这段红色故事 ,主创团队多次赴蒙藏学校旧址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感受那个年代的蒙古族青年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情景,了解他们如何从迷茫到觉醒,如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多次远赴内蒙古采风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等, 了解历史并感受真实的草原风情;尊重历史,与区党史办、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深入交流、反复论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力求全面了解和还原那段红色记忆;与中央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等单位的专家   学者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座谈 ,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 ,力求高质量呈现。

  原创舞台剧《蒙藏学校》邀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唐烨、优秀青  年导演朱少鹏执导,原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主任、音乐剧《相思树》 编剧甄耀东执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万昆、国家大剧院优秀青年 演员王浩伟等主演 ,力求在舞台上完美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制片人,中国铁路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北京馨艺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 理纪丽介绍,舞台剧《蒙藏学校》集合国内优秀团队 ,除了在剧本上的深度   打磨之外,在服装道具、舞美设计上也是非常用心,力求从细节上精益求精。

  导演唐烨表示,想要引起和观众内心的共鸣并不容易 ,在剧目创作上既要尊重事实,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投入了最真实的情感去  创作 、去表达 ,只有自身先感动 ,才能感动观众 。

  为了更真实地塑造百年前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力争让演员和角色更加贴合 ,《蒙藏学校》舞台剧启用了多位优秀的年轻演员 。在舞台剧的排演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学习,对人物的揣摩与感受,他们也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革命先辈舍生忘我的崇高精神让他们深受感动。

  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观众 被深深感染打动 ,不少观众潸然泪下。一名观众称,之前对蒙藏学校的历史不太了解 ,《蒙藏学校》这部舞台剧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一位大学生说当代年轻人应该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努力奋斗。一名参与演出的青年演员表示,在参演这部红色大作的过程中,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也是满怀热血 、力量和激情来演绎这部作品,“我觉得这些正是蒙藏学校的先辈们想传递给我们的 。”

  西城区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近年来 ,一批“叫得出 、立   得住、传得开”的佳作相继推出 ,特别是《父亲。李大钊》《新北平市长》《京报》   等红色原创剧,更是成为西城区厚植革命文化、传承红色血脉的生动体现。据悉, 西城区原创舞台剧《蒙藏学校》于9月13日 、14日两天,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 。下一步 ,西城区将持续坚定推动文化强区建设 ,努力推出具有首都水准、北京特色 、西城风采的精品力作,为北京“演艺之都”建设贡献力量。(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