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专家谈如何提高创新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2024年08月06日 18:37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6日电 淋巴瘤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对于恶性肿瘤的创新疗法进展很快。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道斌表示,不断有新的治疗理念和创新药物推出,这给患者群体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希望,建议创新药物能纳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

  中国新发淋巴瘤患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较高,在100多种淋巴瘤里发病率排名第一,占到整个淋巴瘤的40%—50%左右。同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较其他淋巴系统肿瘤预后较差,进展迅速、易复发、治疗手段有限,都是其治疗上的痛点和难点。

  周道斌介绍,淋巴瘤,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

  近年来对于恶性肿瘤的创新疗法进展很快。他称,各国都探索创新药物研制,不断有新的治疗理念和创新药物推出,可供选择的药物越来越多这给患者群体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希望。

  不过,周道斌坦言,在中国,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和欧美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他分析,这有多重原因,比如诊疗的规范性,新技术、新药物的可及性,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等,尤其是创新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等问题往往会制约治疗方案的可及性。

  他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谈到,2023年创新药物维泊妥珠单抗获批用于一线以及不适合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凭借其独特的靶点和作用机制,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选择。

  “部分患者在接受创新疗法后效果很好,但由于还未纳入医保,有些患者会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及时使用新药。”

  他表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源自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约40%—50%的患者经过一线标准治疗(R-CHOP)后仍会发展为复发或难治型淋巴瘤。而目前的临床治疗可以看到,每21天(1个周期)给药一次,维泊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R-CHP)联合给药6个周期,相较于R-CHOP治疗,有利于提高一线患者的疗效,降低复发的风险。

  他强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6月份批准了《注射用维泊妥珠单抗说明书》更新,在给药6个周期后新增“至此治疗结束”,进一步严格限定了治疗周期,让更多患者获益。

  据《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显示,所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医疗自费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157%,远超于国际公认的灾难性家庭支出标准(40%)。那么,如何促进创新疗法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进一步提升,从而帮助患者更大程度减轻治疗负担?

  对此,周道斌表示,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给药至多6个周期就能给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而医保准入将能从经济上给予患者更大帮助从而减少经济负担。希望能尽快纳入医保,在未来帮助更多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