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中外专家齐聚北京探讨长城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

2024年06月08日 21:48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8日电  (记者 陈杭) 8日,2024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在京举办,来自长城保护、资源利用、价值挖掘等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推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擦亮长城“金名片”。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长城组协调人韩子勇表示,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21196.18公里,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长城以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印证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疆域、共同文化和共同精神。

  作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中国长城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英国学者威廉·林赛曾于1987年徒步探索长城,从西部的嘉峪关走到东部的山海关,全程2470公里。这次长城之旅真正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留在中国不断探索长城。

  作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创始人,威廉·林赛期待与八达岭长城管理机构合作,展示他多年来收藏的与长城有关的老地图、绘画、照片与书籍,并举办国际性的聚会,将八达岭长城打造成“友谊长城”的主要舞台。

  他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已出版发行了多本与长城相关的书籍,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弘扬长城文化,用行动保护长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表示,长城保护分为实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为做好数字化保护工作,需要挖掘实体长城在科学、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多元遥感、时空大数据、网络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体系,从而定量地分析研究长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最终赋能长城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保护。

  北京市延庆区长城资源丰富,近年来持续创新长城研究性修缮的保护理念,选取大庄科香屯段长城作为试点,采用“多专业介入、多学科融合、全过程管理”的研究性方法,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紧密衔接。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部长马红寰表示,该区将坚持不懈围绕长城文化保护与传承高质量办好系列活动,持续改善长城保护状况,有效发挥其综合效益,守护巍巍长城,留住历史根脉,让这份穿越千年的宝贵遗产,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

  长城蜿蜒,文明延绵。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张朝枝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有必要建立负责任的多元长城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坚持可及性、包容性、真实性、整体性原则,为游客提供多元遗产价值的解说,提供发现、享受和学习长城文化遗产价值的体验。

  1984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联合举办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下称社会赞助活动)。论坛现场,众志成城——纪念社会赞助活动40周年主题展同步开展,整理展示了来自广东、上海等地24件珍贵实物和17组图片,全景还原40年前社会各界为修复保护长城本体作出的贡献。

  本次论坛是2024北京长城文化节(下称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节期间,将举办“我与长城”征文、北京长城古迹旅游资源推介、面向国内外摄影艺术家及民众的长城主题摄影大赛、以长城为背景的公路自行车拉力赛等特色活动,进一步讲好长城故事,挖掘长城内涵,传承长城精神。(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