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夏华:推动民族手工艺走向世界

2024年03月08日 14:14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8日电  “我带着绣娘的心声和梦想参加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带着对锦“绣”前程的期冀,希望能够将散落在大山深处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带入城市的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中国民间手工艺者为世界所了解,让传承千年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色彩,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东方文化之美。

  2024年是夏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二年。去年,初次参加全国两会的她就带着关于推动贵州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建议“上会”,今年亦不例外。

  深耕服装行业三十年的她,在2003年踏进黔西南大山那一刻,就被苗族、布依族的刺绣工艺和民族故事深深打动。

  民族手工艺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独树一帜,是国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山里很多绣娘从小学习刺绣,技艺精湛。但她们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绣品也往往只是卖给走进大山的游人。夏华在调研中发现,大山里的生活艰苦,很多绣娘因为入不敷出被迫转行,精湛的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濒临失传。

  于是,她创办“依文·中国手工坊”,希望对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应用并赋予时尚意义,将散落在深山中的绣娘带到更广的世界。

  “我们用20年的时间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手工艺数据化、时尚化、IP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振兴道路。”夏华谈到,这些年来,她和团队一起走进全国10余个省份、140多个村子寻找到上万名绣娘,在贵州、四川、云南、内蒙古、海南等地设立1600余家“绣梦工坊”,通过“深山集市”连接绣娘和市场,不仅让大山深处的绣娘们通过自己的手艺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更是让远在巴黎、意大利的设计师可以与大山绣娘“相亲”,让绣娘及其传统手工艺首次成体系地进入国际时尚市场。

  在夏华看来,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因为没有文字记录,消亡得非常快。而精美的手工艺,展示着中国传统纹样的独特魅力。

  中国纹样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和民族的图腾”。夏华称,目前“依文·中国手工坊”已收录8900余种民族传统纹样。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承载着民族的生命故事和美学态度的中国传统纹样?她建议,建立中华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支持成立中华民族美学纹样的研究院,让更多院校、专家学者、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中国民族美学纹样的文化体系。同时,鼓励企业共同参与中华民族纹样的挖掘、整理、创新和应用,对不同的民族纹样进行清晰有序的整理工作,鼓励企业对纹样进行再设计,形成美学符号,并与全球设计师碰撞出火花。

  如今,数字技术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中国手工艺文化赋能平台,引领中国民族手工艺、民族时尚产业发展新风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夏华表示,中国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留下了数不尽的美学宝藏、文化财富。

  她建议,加强对民族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政策,加大对民族手工艺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力度,确保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建议有关部门搭建平台,鼓励民族手工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出台政策鼓励民族手工艺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合作。

  夏华不断脱离舒适圈,冲破壁垒,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建立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新模型,帮助民族手工艺者走上致富之路。

  2023年4月6日深山集市落户贵州,在贵州青岩寻坊打造特色国潮街区,建立了苗绣产业基地,将民族手工艺与文旅场景相结合,形成新消费、新体验,打造了“文旅 +产业+工坊“三位一体的模型,绣娘们在工坊里边刺绣边销售他们的产品。以锦“绣”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贵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打造的文旅融合产业新模式,直接间接带动了上万人通过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养活家。同时,为积极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打造了数字化产业基地,建立了集文旅融合产业示范中心、数字化研发展示中心、手工艺设计研发中心为一体的毕节文旅融合示范模型,辐射带动全省绣娘接单。

  “今后仍将致力于推动民族手工艺走向世界。”夏华所憧憬的锦“绣”前程是:积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民族手工艺产业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稳健的发展,把中国绣娘的技艺、中华古老的故事,带进现代生活,带到世界各地。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