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吴晨:以城市更新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2024年03月08日 14:11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8日电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长期关注并参与到北京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全国人大代表吴晨认为,伴随城市更新行动的不断推动,如何导入城市功能和植入产业是城市更新项目的关键。在他看来,以低效用地和低效楼宇为城市产业升级改造腾挪空间,激活与重构城市建成片区价值,从而提振城市效能,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才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

  在中国,“城市更新”于2019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并于2021年3月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吴晨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他主持设计了北京老城内多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与复兴规划,首钢园区、大栅栏片区、北京坊、什刹海与南锣鼓巷等区域重焕生机。最近,他带领团队主持设计的隆福寺历史文化街区完成竣工验收,成为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的一个创新示范。

  他谈到,“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部署。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系统性指引,并划定了底线,强调城市更新的公益属性,不再沿用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国企成为城市更新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地方政府调节城市更新项目中公共利益、收益分配和避免房地产化倾向的重要手段。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活动最重要的载体,如何让城市更新服务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吴晨称,目前各地聚焦地区建设发展,持续开展各类城市更新项目和政策探索,在空间盘活、活力提升、文化传承、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方面都探索出成功的路径和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伴随城市更新行动的不断推动,可以看到实现经济目标是城市更新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导入城市功能和植入产业是城市更新项目的关键。

  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产业是驱动经济转轨的核心抓手。当前,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众多城市都在探索以产业更新带动城市发展转型的战略思路,即以产业空间的更新实现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不过,吴晨指出,目前城市更新工作与产业契合度不高,主要包括大量城市更新项目空间经济密度和产出水平不高,比如以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为代表的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主体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城市存量产业类空间载体空置率处于高位,新增空间与存量空间形成了非良性竞争关系,宏观层面的空间利用效率降低;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存在制约条件等,比如老旧厂房改造、老旧楼宇更新项目在实施中不可避免涉及结构调整、用途变更、加层改造等问题。

  城市更新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建设工程。目前许多已实施的老旧厂房、老旧平房院落、绿色空间等项目在生态环境治理、风貌提升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在前期土地、工程建设等方面通常投入和占用了大量资金,吴晨建议,探索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模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支持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更新项目资金循环,支撑未来的更新建设投入。同时,赋予国企主导运营主体一定的建设发展自主权。

  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多位于中心城区,交通区位条件和生活氛围优于新建的城市功能区。他认为,在科技回归都市的大背景下,建议从政府层面加强产业战略引导,推动未来产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新兴业态在城市更新地区集聚,为地区发展带来持续动能,提高人均、地均产出效率,真正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利用具备规模优势的城市更新地区,设立产业政策先行区,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成果转化、企业引入、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对标美国纽约硅巷、美国波士顿南湾区、东伦敦科技城等国际上新兴创新园区,在用地功能布局方面往往与城市融为一体。”吴晨还建议,加强产业用地的灵活性,提高居住和生活性设施、文化设施的用地比例;对产业类城市更新项目予以“建筑规模指标”奖励。未来城市更新项目应当更加聚焦“产业导向”,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等高附加值项目在城市更新地区集聚,带来地区发展的新动能,形成可长期可持续的开发运营模式。

  吴晨表示,高质量的城市更新的目标就是城市复兴。城市复兴是城市更新的高级阶段和顶层设计,比城市更新的内涵更加丰富。相比城市更新主要面向的物质空间环境,城市复兴更加关注城市发展动能的提升和城市内在活力的营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城相互促进才能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城市为人而建,城市因业而兴,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创造良性的循环才能让城市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