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北京昌平谋划布局“平急两用”项目

2024年01月11日 23:00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1日电  北京市昌平区系统编制“1+6”规划实施方案,研究出台《昌平区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应急抢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动态梳理“恢复重建、功能提升、长远发展”三类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44个灾后重建项目开工。同时,结合疫情影响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工作,谋划布局南口物流基地(一期)等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这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党组成员,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宁澈11日在昌平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他表示,近年来,昌平区深入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重点,统筹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前期研究论证,2023年投入生态涵养区资金超2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连续九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实施促进农民增收21项措施。2023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增长7%左右、稳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左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速向乡村延伸覆盖。2023年,65项生态涵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超21亿元,望百路、桃峪口沟域、阳坊镇中心幼儿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

  ——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拆除违法建设448.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418.7公顷,完成量全市前列。新增“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5个,霍营街道禧乐汇等11个完成市级评估、结果均“良好”及以上。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地铁17号线北段实现通车,北清路全线施工,昌平新城地表水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昌盛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和首开LONG街项目入选“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以镇域为载体的生活圈加快构建。成功举办明文化论坛、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等活动,清华南口国重基地获评全市首批“两业融合”示范园,乐多假日广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兴寿镇上榜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新成效。第一时间抽调骨干力量组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班,系统编制“1+6”规划实施方案,研究出台《昌平区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应急抢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动态梳理“恢复重建、功能提升、长远发展”三类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44个灾后重建项目开工。同时,结合疫情影响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工作,谋划布局南口物流基地(一期)等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宁澈表示,下一步,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系统谋划推进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昌平区将深化“疏整促”专项行动,抓好城市生态空间织补,大尺度增绿和见缝插绿并重,压茬实施“微提升”项目,建设一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昌平区将增强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市郊铁路东北环线等轨道项目实施,推进安立路快速化改造、永旺变电站、北师大直属生命园学校、积水潭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

  昌平区将深入挖掘生态涵养区发展需求,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实施南口医院北院区门诊楼改造、流村镇梯田景观农旅融合等项目。

  昌平区将研究制定区级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落实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措施,强化涉农政策资金保障,进一步缩小南北地区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