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去有风的地方》探索电视剧现实题材新表达

2023年02月20日 09:37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2月18日电(记者 徐婧)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自播出以来收获了收视与口碑“双丰收”。1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剧播出平台、出品方、主创代表、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电视剧的主题立意、艺术价值、创新突破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其为电视剧市场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气象。

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

  今年伊始,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热播,让取景地云南的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走入观众视野,成功点燃了观众的“追风热”。《去有风的地方》产生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级效应,打造出“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标杆。

  在湖南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谭昕看来,《去有风的地方》具备偶像剧的浪漫、风光片的质感和生活流的烟火气,娓娓道来,给人以岁月静好之感。该剧定位为文旅剧,没有仅仅陷入情感叙事之中,而是将保护传统文化,关怀留守儿童以及乡村振兴这些宏大主题融入其中、自然流露。

  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燕认为,《去有风的地方》向全世界展示了七彩云南、魅力大理的风采,传播了“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美好生活方式,成为大理的“旅游宣传片”,也打造了“影视+文旅”成功样板。

“慢”基调探索叙事创新

  《去有风的地方》以“慢”为基调,从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离开都市找寻自我等多个维度交织谱写出当下年轻人的对于自我实现、心灵自由的看法,让观众在润物无声中接纳了作品表达的态度。

  “田园牧歌与创业号角的双重变奏”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给这部剧的评价。他认为,这部剧在田园心理治愈方面下足了功夫,剧集的细节刻画到位,有说服力。《去有风的地方》注重真实,充分考虑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在此意义上,这部剧奏响田园治愈和乡村创业相互交融的旋律,为当前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徐海龙从生态文明的价值呈现方面肯定了该剧的探索。他表示,《去有风的地方》进行了一次表现现代生态文明高级形态的探索。创作者走出艺术的象牙塔,赋予了艺术要走向生态深度的社会责任、呼唤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也唤醒更多观众亲身实践的意愿。

青年群像传递治愈力量

  《去有风的地方》以松弛洒脱的笔触对角色进行描摹,共同绘就出一幅生动鲜活的人物立体群像。有风小院像是一幅拼图,由一众角色构成的青年群像呈现出当下年轻一代不同的价值选择。

  该剧主演李现表示,这部剧对青春的描摹和对青年人生价值选择的立意让他颇有感触,希望这部剧中青年人的生活经验能对观众有所启发,给他们带来聆听内心声音、寻找内心生活真谛的勇气。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乘虎认为,该剧在立意上结合了鲜活的时代议题和深厚的人生话题,并在表达中缓慢释放中国式的生活思考和人生智慧。这种温柔敦厚的风格不仅让观众感知到中国乡土文化的熟悉和亲切,感召他们主动发现身边美好、实现自我治愈、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更总结出一套体现创造力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审美探索。

  该剧导演丁梓光分享了自己对群像塑造和慢叙事的创作感悟。他表示,《去有风的地方》在叙事上进行了创新,没有强情节、强冲突,在看似流水的生活中解决每一个角色的问题。作为创作者,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在各个角色身上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有勇气寻找自己的节奏。(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