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统筹发展与安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2年12月23日 15:03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23日电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经济安全中心举办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研讨会”日前在线上举行,以“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经济安全”为主题,多位学界和业界专家探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并解析“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与经济安全之间的逻辑脉络、理论意义与现实发展。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蔡宏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林跃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副部长李燕、中油国际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柯安平、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永彪、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辉、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宇彪等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筹安全与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要把握时代背景,辩证统一地看待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应当重视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多维层面,不断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不断突破制约国内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把握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逐步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发展与安全相互协调的统一框架。

  与会专家表示,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作用,统筹中国经济发展与安全。当前,国际区域贸易呈现诸多乱象,地缘冲突、环境气候变化和疫情冲击等不确定因素导致黑天鹅和灰犀牛问题频发,其根源之一就是美国日益将国际公共产品私物化。面对全球产业链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中国应积极打造由中国主导的多元化区域型贸易类、安全类公共产品,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包容性的国际经济竞合关系。

  与会专家表示,要明确“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属性的具体表现,切忌“泛公共产品化”。“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手段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一国际合作平台上所进行的多种跨国活动均具有国际公共产品的性质。需要明确的是,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各地区发展银行等国际公共产品平台一样,这一平台的构建本身具备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但平台上各类企业的投资贸易活动则应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并不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另外,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域内国家联合提供模式,其基点是合作共赢,即联合提供、集体决策、成本合理分摊、利益共同分享,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既实现了参与国家的共赢,又为提供新的区域或区域间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与会专家还指出,要重视经济安全的国内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下一个十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不断深化外部合作的同时,应加强内向拉动,推动对外开放合作与国内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区域发展,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此外,要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进一步释放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活力,加大针对产业链短板的研发投入与科技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现代化。

  在研讨会总结阶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宇彪表示,未来中心将继续围绕实现“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展一系列深入研讨,努力将“统筹发展与安全研讨会”打造成为一个品牌性的学术平台,为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进而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