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焕新潮“再出发” 支持百城千乡万户家电以旧换新

2023年01月13日 23:15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4日电(马劬)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日前在线上举行“宣贯政府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扩内需·高质量·新潮流·树标杆——掀起史上更大规模的百城千乡万户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总结大会”。焕新潮活动是协会支持重点家电企业打造长期、可持续、稳定的利益链、产业链和生态链业务模式的重要手段。

  来自山东、江苏、浙江、湖北、重庆等重点省市行业协会代表,海尔、方太、美的、苏宁易购、京东等家电品牌企业代表,分别在总结大会上对2022年参与焕新潮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享。

  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活家电消费市场潜力,协会提出,从2022年开始,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组织开展“掀起史上更大规模的百城千乡万户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活动。

  在协会组织开展的2022年焕新潮活动中,海尔、方太、美的、TCL、老板电器、苏宁易购、京东五星、重百电器等众多家电行业企业不断倡导消费升级、拓展业务、提升优质服务,积极开展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行动。

  海尔智家营销总经理、中国区副总经理程传岭介绍,2022年,海尔智家整体实现逆势增长,1—11月整体零售取得两位数增长,其中高端品牌卡萨帝零售同比上升12%。在服务换新政策落地方面,海尔智家通过产品端、补贴端、服务端、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在海尔智家焕新潮总结大会上,协会副会长赵捷提到,智能制造、智慧场景、智享服务也是未来家电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海尔智家一直走在行业前列,领跑行业新赛道,为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行动树立了示范标杆。

  在高端健康厨电厨房焕新潮活动中,方太为消费者的幸福厨房生活创造了更多想象,不断升级品质生活,取得了卓越成效。方太在全国门店开展“厨电焕新季”活动,在各地体验店承接“厨电焕新季”专项活动,邀约8年以上用户开展免费上门安检、拆旧回收等服务。在方太焕新潮总结大会上,赵捷表示,焕新潮不是简单的家电以旧换新,而是满足消费者在家电消费理念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新需求。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内需,还有助于家电服务业实现“三个三”,引领家电服务业的新潮流。

  苏宁易购依托全国1万余家门店,线上商城等全渠道优势,联合3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超50家银行、百大头部品牌,1000余家异业伙伴,加码补贴、整合资源、优化链路、深化下沉,创新打造以旧换新“政府+苏宁易购+工厂+银行”业务模式,年度回收废旧家电接近150万台。

  京东五星电器借力行业协会的力量,在全国门店推广“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活动,以百亿补贴将家电以旧换新常态化、系统化运作。全国超过1200家门店积极参与区域促消费政策,超25万台政府绿色节能补贴家电,让京东电器、京东五星电器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方太集团客户服务部总监梅国征看来,此次焕新潮活动将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绿色节能、高品质产品带给广大消费者。未来,方太也将进一步树立高端厨电品牌、服务领跑企业领先地位,满足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海尔智家副总裁、再循环产业总经理任贤全表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海尔已完成500余万台废旧家电的规范回收。海尔智家打造再循环互联工厂,实现了“回收-拆解-再生-再制造”全流程再循环,并且将不断完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打造绿色低碳闭环经济,认真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焕新潮活动中,协会提出了“三个三”,即“唤醒新理念、换来新家电、焕然新生活”“智能制造、智慧场景、智享服务”“重构用户群体、重构品牌格局、重构家电产业生态”。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会长刘秀敏表示,回首2022年度焕新潮活动,具有政策导向性强、市场预判准确、活动主题鲜明、市场观点深邃、活动内容丰富、市场模式清晰、活动参与面广、示范标杆鲜明的特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对于家电业界热切期盼的2023年焕新潮将如何继续开展,刘秀敏表示,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焕新潮工作组的作用;二是加强源头保障,深入企业调研,制定相关政策及标准;三是加强焕新保障,充分发挥焕新潮家电企业的焕新引领地位;四是加强收旧保障,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五是加强模式保障,探讨增量、存量、流量市场的用户资源体系,探索焕新潮业务模式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是加强舆论保障,加大社会舆论和参与焕新潮家电企业的声量传播;七是加强联动保障,焕新潮是家电服务业长期持续的战略决策,是深化和丰富家电服务业“局变全盘”发展战略,是推动高质量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是加强安排部署,焕新潮是长期系统工程,要与年度实施方案密切配合。(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