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北京人文论坛举办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探讨

2022年12月26日 13:31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25日电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北京人文论坛24日召开,与会专家们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理论创新、主要特点、科学内涵、历史逻辑、根本经验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在论坛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这一主题谈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特质: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要素;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形成过程中坚持了国家独立性和政治自主性,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之路;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的、叠加的工业化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加速度的,“对于一个在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起步的后发国家而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实现如此连贯、高速、稳定的并联式、叠加式的赶超,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谭方正表示,高校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目的就是要动员全国高校,凝聚广大学人,强化有组织科研。通过抓好重大研究专项,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国际学术品牌,科研管理改革等重点工作,推动知识创新,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北京市教委以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重点任务、重要平台为牵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提升咨政服务能力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北京贡献。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指出,2021年北京市教委第一批立项建设了3个人文中心,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该中心植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底蕴,汇聚了一批顶级学者。中心学术特色突出、人才培养优势明显、成立一年来工作成效显著、研究成果丰硕,为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坚强领导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和根本保证。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是在新征程中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功的坚强核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谈到,要从源头上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在他看来,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逐步认识到哪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哪些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哪些反映了最大多数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毫无疑问,当然我们要强调我们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属于自己的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认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特别坚持改革开放,绝不走改弦易张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现代化理论需要根据所走过的道路再加以认真地、全面地总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指出,在现代化结构整体中,价值的要素是核心要件,它既能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动力,又决定着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烈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且绝不能将其局限在文化领域,它应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方面面的价值引领。既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持续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今中国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世界现代化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的特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方案对于中华民族通向现代化的成功标注了特色鲜明的方向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中国文明的新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将会彰显出更大的优势。

  论坛上,来自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科研院所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著名学者、业界专家和一线实践代表分享观点、展开探讨,通过腾讯直播1.5万人观看。

  据悉,北京人文论坛是依托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设立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旨在集聚智慧,启迪思维,宣传阐释新时代新思想,研究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打造人文社科领域学术交流特色品牌。(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