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当北京南站东口路段化作一幅“可阅读的”立体景墙,当漫氧·乐谷公园里“音符”在绿意间跳跃,当星空意象与古朴的“水塔”肌理悄然相融……在北京丰台,一场以艺术为名的城市更新实践,正将大街小巷、公园角落变为承载故事、激发共鸣的城市艺术空间。
10月27日,公共艺术·城市对话2025“丰彩城市艺术季”成果发布活动在北京10号线青创村举办,这场城市更新艺术盛宴自5月启动以来,开展墙体彩绘、城市家具和城市地景三项赛事,邀请广大市民、学子、设计师参赛进行艺术创作,共吸引600余组个人和团队报名参赛,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创作街区”,落地作品达527处。丰台用艺术画笔演绎城市更新与文明新风交相辉映的诗意篇章,成为市民镜头里城市的“新名片”、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地”,让艺术之美浸润群众生活。
艺术为媒全民参与共创
527件落地作品成为城市“艺术画卷”
“作为‘学子回家扮靓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升级版,我们围绕墙体彩绘、城市家具和城市地景三项赛事,以‘文明在身边、艺术在眼前’为主题,聚焦群众身边的微改造、微提升,通过公共艺术来织补城市、传递文明,以更高品质、更亮颜值的城市更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反响热烈。”丰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晓一表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丰彩城市艺术季”是以艺术为媒介、以城市为舞台,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
据悉,本次“丰彩城市艺术季”汇聚了诸多设计类、艺术类高校师生,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花乡花木集团等专业机构,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200余家文明单位,美术特长校、丰台区少年宫等校外机构积极参与,吸引600余组市民、学子和设计师报名参加,征集作品1000余件,最终落地作品527件,其中墙体彩绘41处、城市地景20处、城市家具466件。
活动线上参与热度也持续攀升。在持续7天的“丰彩城市艺术季”落地作品线上评选活动中,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累计投票超23万票,访问量逾15万人次,公众不再仅仅是欣赏艺术的观众,更被鼓励成为艺术的参与者、互动者,从“旁观”走向“融入”。同时,由北京设计学会、中央美院、清华美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7位知名高校专家教授组成大赛评审小组,从“环境融合与主题呼应”“公共性与社会价值”“艺术表现与创意”“技术实现与完成度”四方面进行专业评审。
活动现场,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尹航发布三项赛事获奖作品。城市彩绘大赛中,东铁匠营街道《草木绘心》作品荣获街镇组一等奖,玉泉营街道花乡青旅科技园《魅力丰台,活力盛放》作品荣获社会组一等奖,《长辛先锋薪火相传》荣获学子组一等奖;城市地景大赛中,新村街道漫氧·乐谷公园《高速韵律》作品荣获一等奖;城市家具大赛中,宛平街道《晓月掠影宛平新韵》作品荣获一等奖。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评价,这是公共艺术赋能城市空间更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未来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丰台经验”。
“集中连片创作街区”成网红打卡地
街头墙体、城市家具、公园地景变身“艺术作品”
如今,漫步在丰台的大街小巷,人们总能与不期而遇的艺术惊喜撞个满怀。这些由众人共同绘就的“丰彩”景观,正在重新定义这座城区的气质与温度,也成为市民游客竞相打卡的时尚网红地标。
这是因为“丰彩城市艺术季”在全区26个街镇及园区选取了一批“集中连片创作街区”打造地标式景观,让艺术的身影遍布三大场站和四大重点功能区。北京西站与莲花池公园相映成趣的墙体彩绘,北京南站周边融入戏曲经典剧目和非遗技艺元素的非遗彩绘墙,北京林业大学在丰台站周边设计的城市家具,变美、扮靓了首都的“迎宾门”;在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创意地景与数字金融等产业形态交织,塑造出科技与人文互融的艺术图景。
“感觉这面墙都‘活’起来了!”居民张女士路过这条街时感慨道,“现在每天接送孙子路过,都愿意停下来看看。画里的莲花池、北京西站,都是我们熟悉的景,感觉特别亲切,像在看自己家乡的纪录片,心里头暖暖的。”
丰彩城市彩绘大赛以建筑立面与地面为画布,让墙体成为传播文化、激发情感的载体。玉泉营街道花乡青旅科创园墙绘以“魅力丰台,活力盛放”为主题,借“丰台春正好,繁花邀约来”的诗意表达,展示地区“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太平桥街道以“太平四季”为主题,紧扣丰台区“首都前院、城市门户、文化客厅、生态屏障”的定位,将区域四季风貌绘就成一幅流动的长卷。北宫镇太子峪环岛桥墩借桥墩墙体打造沉浸式田园乡村场景,让城市交通空间与自然丰收意趣交融,成为治愈通勤者的街头艺术风景。
丰彩城市地景大赛依托生态景观与园林艺术,将创作融入草坪、花丛与稻田之中,呼应花园城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号召。位于马家堡街道嘉乐公园的《绿水青山》作品,借艺术装置与植被造景,在草坪上勾勒出“绿水绕青山,云雾袅袅”的诗意图景;在丽泽滨水文化公园的东北一隅,作品《自然脉动,与未来对话》既是自然脉动与城市心跳的同频共振,也是一场发生在此时此地的、与未来的精彩对话。
丰彩城市家具大赛聚焦街头那些习以为常却易被忽略的设施——变电箱、井盖、公交站、休闲座椅等,以设计之力唤醒其美学潜能。位于看丹街道汽车博物馆北侧广场的作品《轰鸣时代强音智绘丰台新程》,从汽车工业中汲取灵感,齿轮、轮胎与车身线条交织,炽热橙与科技蓝的色彩碰撞,象征着传统制造与智能未来的能量交融,使原本突兀的箱体变身为彰显区域产业气质的艺术装置。位于宛平街道卢沟新桥公交站的《晓月掠影宛平新韵》则以绿色森林为主题,将箱体描绘为层林尽染的立体画卷,高大的树木与繁茂的枝叶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喧嚣的城市节点带来片刻宁静与清新。
市民李先生经常在这里候车,他笑着说:“以前等车时总觉得枯燥,现在看着这片‘小森林’,心情都变好了,感觉城市更有人情味了。”
多元协同共建共治
艺术滋养城市文明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美育浸润的春风化雨,将“丰彩城市艺术季”打造为宣传丰台的重要载体。而它的意义,远不止527处空间的焕新。作为一次“艺术赋能城市治理”的实践,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领域界限,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多元协同格局,让市民从城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评判者与受益者”。
在北青传媒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静恩基看来,“丰彩城市艺术季”这场实践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精准地把握并激活了艺术的公共属性与社会功能,将创作从传统美术馆、画廊的相对“封闭”空间中解放出来,让其真正流淌、渗透进街头巷尾、商业街区、公园绿地与居民社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包雨萌所在团队,与和义街道合作聚焦南中轴沿线10余处点位,辐射70余处公共空间,以墙体彩绘和城市“家具”为载体,与居民志愿者、新就业群体、小朋友开展“艺术共创”,在城市微更新与公共空间艺术化改造方面注入青年学子的创意与智慧。
“艺术不再只是展厅里的作品,而是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分享的生活语言。”包雨萌说,这次实践让她深刻理解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涵。
“丰彩城市艺术季”的背后,更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清晰逻辑。活动前期,丰台区结合接诉即办工作,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优先进行提升,直面环境脏乱、设施老旧、景观缺失的城市治理短板。中央美院将北宫镇太南村斑驳的老墙改造成“时光画廊”,为公共空间、边角地块打造生态微景观;东铁匠营街道在地铁站口绘制本草图谱墙体彩绘,帮助居民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为居民健康用药提供图文并茂的指南;六里桥街道的99个配电箱和5个公共卫生间变装成街头艺术画廊,通过艺术创意优化公共设施,带动区域整体品质的升级。
在社交媒体时代,丰台的彩绘艺术不仅是单纯的景观设计,更注重讲好城市文化故事。通过共同创作,共同实施,新村街道的法治文化、东高地街道的航天文化、玉泉营街道的花卉文化,这些独具丰台特色的文化IP与艺术设计巧妙结合,共同绘就了一幅幅“家门口”的精美作品,如文化清泉般浸润心田,让丰台历史文化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丰彩城市艺术季’不是简单的文艺创作,是丰台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艺术的语言回答‘城市为谁而建、靠谁而兴’的时代之问,用人民的双手书写‘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丰台答卷。”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表示,未来丰台区将强化系统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艺术创作;丰富表达手法,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场景打造兼具美感与功能的艺术空间;注重文商旅融合,通过策划打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把“丰彩城市艺术季”打造成丰台文化地标,使艺术与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一步彰显丰台区的独特魅力。
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创作者的精益求精、基层组织的暖心服务、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谱写了一曲全民共建的城市文明交响。“丰彩城市艺术季”的实践探索让社会美育融入居民身边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可及、深入人心。未来,丰台区将继续引入青春力量与专业智慧,让这种艺术共创的模式固化下来,让城市更新始终保有美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让“丰台故事”在每一面墙、每一处景、每一个街角继续生动地讲述下去,成为百姓身边生活的诗情画意。(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