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25日电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其中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活化利用等多项内容,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入选。
树立长城保护新典范
长城(北京段)依托沿燕山和太行山山脉分布,延绵500余公里,从东至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和门头沟六个辖区的明长城。北京段长城由于拱卫都城,防御体系完备,建造技术精良,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2019年以来,北京通过在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以协调保护为基础、以价值挖掘为牵引、以融合发展为驱动、以公众参与为支撑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先锋队”“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文化金名片”,为全国范围内长城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具有率先探索和先行示范的价值和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以北京段长城为代表的中国长城保护管理实践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是示范案例中唯一的文化遗产项目。
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立足这一崭新起点,出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推进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设置,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出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的25项具体措施,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丛书等图书,开展第五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群众性活动,推出一批北京中轴线主题文创产品,深化北京中轴线文化阐释和传播,深化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同时,北京推进遗产点腾退空间的活化利用,持续提升中轴线周边人居环境,实现先农坛庆成宫、正阳门箭楼对社会开放,推出多条中轴线主题游径和文化探访线路,推进中轴线文化进校园,让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中轴线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充分发挥北京中轴线桥梁纽带作用,培育一批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会客厅”,举办世界遗产大会主题边会、“中轴永续,文明互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活动、“文化遗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沙龙、“古都文明对话”活动、“世界遗产在北京”展览等系列活动,加强北京中轴线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3000多年城市建设史再添实证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发掘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是西周分封制度的有力见证。2024年,琉璃河考古首次发现了西周封国都城中的两重城垣结构,根据外城壕位置推测,城址规模可达百万平方米。
新发掘的大型夯土设施揭示了高等级建筑群的规模与结构,大型夯土井的发现可为探索西周城市分区等提供线索。新勘探成组大型墓葬确认了燕侯家族墓地,可为填补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新研究重建了中国商周时期首个大型家族树,是研究古代社会关系、家庭结构的重要突破,为北京3000多年城市建设史再添重量级实证。
构建文创生态新格局
2024年,文博文创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一冠难求”、累计销售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爆出圈、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小小冰箱贴正成为传统文化全新载体,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捧、回归、喜爱和传承。
北京中轴线作为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的独特文化地标,在申遗成功后的一年间,正以鲜活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将古老轴线从典籍与城市空间,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载体,让中轴线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这一变化背后,是北京以“传承?创新?互鉴”为内核、“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中轴线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活化的探索。
中轴线文创的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点、高校、企业、设计师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问鼎穹隆”立体冰箱贴,融合天宫藻井与古代浑天仪结构,搭配AR动画解读文物背后的营造智慧;北京建筑大学打造的“中和祥瑞”脊兽礼盒与“纸与城”纸雕作品,以专业工艺传递礼制文化,通过中英双语标注助力国际化传播。(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