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8日电 (周汐遥 黄锦汇)2025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带领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下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团队赴青海攻坚包虫病防治的第10个年头,30余次奔赴青海,医疗帮扶地区涉及果洛州、玉树州、黄南州、海南州、海西州等包虫病流行高海拔地区,累计筛查18000余人次,开展包虫病手术1200余台,其中复杂包虫病手术600余台,科普宣讲860余次……董家鸿带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打出了支援青海攻坚包虫病的“清-青”医疗帮扶模式。今年7月29日至8月2日,董家鸿带队又出发了。
AI赋能包虫病清灭行动进入3.0时代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青海省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包虫病患病率为0.1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90%的包虫病患者得到了适宜治疗,西宁、海西、海东、黄南等州市实现了动态清零。2023年9月1日,《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颁布施行,青海省包虫病防治工作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
2019年8月20日,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了《健康中国医师行动》——包虫病清灭行动工作委员会,集结了国内卓越医疗资源,组团式援助包虫病清灭计划,在包虫病筛查与手术治疗、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与医师培训、健康宣教等方面助力疫区包虫病防治,取得了政府和民众认可的工作成绩。
此次AI技术赋能,正式开启了包虫病清灭3.0时代——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打造覆盖”终末宿主管理-早期筛查-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康复随访"的全流程AI赋能体系。具体举措,比如在犬只(包虫病主要终末宿主)防控端,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驱虫管理;在人群防控端,运用超声影像AI辅助诊断技术,让偏远地区的牧民在家门口享受精准筛查。在外科治疗方面,AI技术应用可望突破复杂病例的临床决策、手术设计及手术导航等技术难题。
董家鸿表示,AI赋能在高原上点燃了健康生命保卫战的新引擎,“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社会协同”的清灭包虫病新浪潮将在这片高原土地上奔涌,终将迎来一个没有包虫病的国家文明生态高地的崭新时代。
政府主导院士领衔汇聚多方力量
包虫病作为严重威胁我国西部地区农牧民健康的人畜共患病,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健康青海建设的重要任务。青海省开展综合防治攻坚,建立了覆盖省、市州、县、乡、村五级防治网络,实现39个流行县人群查病全覆盖、符合手术指征且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动态清零”、所有包虫病患者均给予免费药物治疗,人群患病率逐年下降,新发病例持续减少。
“我们积极争取与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开创’医疗+科技+公益’的包虫病综合防治新模式。”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祝增红说。
2016年8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包虫病研究中心”,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从科研到临床,覆盖流行病学、疾病预防、早期筛查、药物与外科治疗的全链条包虫病精准防治体系。
专家资源下沉是整个体系运转的“火车头”。2019年11月,在国家卫健委指导和中国医师协会支持下,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发起,联合43家医院于北京成立中国包虫病防控联盟,形成了一支向包虫病亮剑的医疗中坚力量。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爱心企业等纷纷加入到包虫病的攻坚队伍中。(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