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2日电 “七月盛夏至,多彩文明绚丽花开”。7月2日,以“共创丰台之美,共建文明之城”为主题的第四届丰台区文明促进月活动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上,丰台区正式发布《大力挖掘宣传好人好事营造丰台社会好风气工作方案》,多渠道多角度挖掘宣传好人好事。同时,丰台创新开设“丰台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志愿小程序,以科技赋能文明实践,助力实现好人好事从个体示范向群体效应的跃升,为丰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厚道德滋养。
妙笔绘文明
艺术作品讲述创城故事
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5周年的日子,活动伴随着《共创丰台之美共建文明之城》成果视频的播放以及榜样演员热情饱满的演绎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向善密码·星火成炬点亮文明之光、德法共治·文明风尚一路生花、双向奔赴·丰采绽放的文明交响三个篇章组成。由丰台少年宫小星星戏剧表演团带来的诗朗诵《平凡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独具亮点的特色原创音乐剧——《文明共建协奏曲》,以街舞的形式聚焦丰台区“做文明有礼的丰台人”十大文明行动,演绎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携手共建文明的感人故事,突出了“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的文明风尚。视频《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凸显了文明引导员等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倡导各行各业结对共建,形成“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共建共治共享的双向奔赴,塑造文明丰台的良好局面。
传递文明正能量
发布营造社会好风气工作方案
为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掘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良好风尚,在本次活动上,丰台区正式发布《大力挖掘宣传好人好事营造丰台社会好风气工作方案》。方案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在打造好人好事的蓄水池、典型库方面,通过建立丰台区好人好事资源库、依托媒体寻找好人好事等措施,不断壮大好人好事资源库;在兴起“好人善举、人人可为”热潮方面,通过“随手拍”、媒体矩阵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身边的好人好事;在营造关爱礼遇好人的浓厚氛围方面,将打造礼遇矩阵,激活全社会崇德向善动能;在营造人人向善的社会好风气方面,将以制度建设、党建工作引领、志愿服务等为抓手,多维度涵养社会好风气。
丰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促进中心主任刘屹表示,近年来,丰台区不断创新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构建好人好事多渠道发现挖掘、动态管理储备、梯次选树培育、全面宣传推广的工作体系,“好人善举、人人可为”的热潮不断兴起,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凝聚各方力量
十大文明行动点亮城市幸福指数
在共建丰台文明之城的道路上,十大文明行动正如璀璨星辰点缀夜空,引领着每一位丰台人前行。
在《志愿赋能·文明丰台》主旨发言中,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李九龙介绍,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主动融入“先锋办”工作格局,聚焦十大文明行动,通过志愿点亮平安路,出行更顺心;志愿引领新风尚,习惯更文明;志愿守护风景线,景色更怡人;志愿筑牢医患桥,就医更有序;志愿编织邻里网,社区更和睦;志愿擦亮文明窗,活动更精彩;志愿弘扬诚信风,社会更和谐;志愿培育新民俗,乡风更淳朴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场景化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治理模式实现从“被动接单”向“主动破题”跃升,扎实推动“接诉即办”提质增效。
日常生活中,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消防车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区域,实则是应急救援的“生命通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活动上,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党委成员、政治部主任赵怀胜,为大家详细解读《丰台区消防通道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包括定期开展消防通道清理整治行动,加强对违规占用消防通道行为的查处力度,以及提升公众对消防通道重要性的认识等措施,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共同守护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科技赋能
“碰一碰”加入志愿组织
每个人都是文明创建的“流动细胞”。据了解,丰台区持续聚焦志愿服务场景,以温情守护城市的底色。丰台区创新开发的“丰台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志愿小程序备受市民的关注。市民可在丰台区四百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便民中心,借助支付宝的“碰一下”功能,一键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文明劝导、环境清洁等文明行动后,同步实现获取志愿服务积分,并在积分商城兑换生活用品、景区门票等礼品。这一数字化工具有效降低了市民参与文明实践的门槛,是政企联动推动文明实践全民化的创新尝试。
未来,丰台区还将通过蚂蚁公益林项目,用志愿者们的公益能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公益成果,共同参与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行动,这不仅是对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回馈,也是号召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的重要举措,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美好未来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