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2025微短剧从业者生态调查在京发布 年轻化趋势明显

2025年03月18日 22:06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18日电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选择,正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并逐渐成长为内容产业的重要分支。《2025微短剧从业者生态调查》显示,呈现行业人才结构、就业趋势及挑战,以期为企业决策者、行业研究者以及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微短剧从业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根据此次前程无忧51Job与DataEye联合发起的调查,超七成受访者的年龄在30岁以内,以“00后”(47%)和“95后”(24%)为主。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占据主流(51%),其次是专科及以下(36%)。反映出行业对学历的包容度较高,为不同背景的人才提供了进入机会。

  然而,年轻化与高流动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调查显示,41%的受访者会在1年内更换工作,27%在1-2年内调整职业路径。相比传统影视行业,短剧行业的人才流动性更高。这种更新既是行业发展迭代的动力,也可能导致经验积累不足、团队稳定性欠佳等挑战。

  此外,跨行业人才流入意愿较高,近半数受访者曾从其他行业转入短剧行业。主要来源包括传统影视(45%)、互联网(30%)、广告媒体(19%)、游戏(14%)等产业链上下游行业为主。

  “跨界者”选择进入短剧行业的主要原因包括:收入潜力高(61%)、对影视行业的兴趣(45%)以及看好行业趋势(40%)。此外,灵活工作时间(32%)、较低入行门槛(22%)也是吸引从业者的重要因素,这与短剧制作周期短、初期投资门槛较低的特点吻合。

  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上,新一线与一线成为首选,分别占比44%和41%。具体来看,从业者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尤其是浙江、北京、广东、河南和陕西这五个地区。它们的从业者人数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这与当地的文化氛围、政策支持以及影视产业的发达程度有关。

  浙江依托于横店影视城,汇聚了大量短剧从业者;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影视资源和人才储备;广东以其投流分销中心的角色,吸引了众多跨界短剧从业者,形成了独特的行业生态。此外,河南和陕西也在短剧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从业者的重要聚集地。

  微短剧行业参与主体多元,涵盖版权机构、制作机构、平台类公司、投流公司、MCN机构等。从收入水平看,行业岗位薪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多个工种平均月薪超过10000元。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统计,主编、投放、制片、编剧岗位的月最高工资中位数分别为30000、20000、16500、15000元,反映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

  微短剧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规范化的转型中,薪酬分布并不均衡。此次调查中,39%的从业者表示“收入稳定且盈利可观”,39%的人表示“收入尚可但利润较薄”,但另有22%的人面临“收入波动大且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市场虽然在扩张,但资源与收益分配仍存在较大落差。

  微短剧行业的岗位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通过51job.com上的公开在招岗位信息可以发现,运营、编剧、投流、演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大,百人规模以上影视/出版企业有十余至百余不等数量的在招岗位,并提供年假、保险、培训、餐补等各种形式的福利和激励政策。

  随着短剧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前程无忧职场顾问表示,海外方向人才紧缺,比如双语剪辑师、海外策略专家、欧美文案策划等。

  调查显示,44%的受访者从事投手、运营、数据分析等“流量运用”层面的工作。内容创作方向的从业者比例也不在少数(27%),包括编剧、导演、策划等。其他一线从业者占比接近30%,这一群体包括了技术支持、现场工作人员等多种角色,Ta们在短剧的制作和运营中扮演着基础而关键的角色。

  不同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各自的技能要求。例如,编剧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创意能力,导演需要掌握影视语言和团队管理能力,演员则需要具备表演技巧和镜头感。而投手、运营等岗位则更注重数据分析能力、市场敏锐度和营销策划能力。

  微短剧从业者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分别有37%和1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Ta们可能在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也有超过4成的人表示“一般”(37%)甚至“不满意”(7%),对当前工作状态的认可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谈及行业困境,抄袭现象普遍(50%)、福利待遇低(41%)、账期长回款慢(35%)等问题尤为突出。北京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爆款团队往往临时组建,项目结束即解散。”这种打零工式的状态,使得42%的从业者缺乏职业安全感。

  在从业者看来,行业最大挑战在于内容创新不足和抄袭严重(60%),这反映出行业对优质原创内容的迫切需求。接受调研的编剧称,有些公司追求短期流量,采用相似剧本模式,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此外,人才流动性大(56%)可能导致项目不稳定和经验流失。

  43%的受访者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其中监管是重要因素。39%的人则非常看好行业前景,认为短剧行业将持续增长。在分析师看来,行业逐步实现规范化,那些企图捞快钱的人将被自然淘汰,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探索出更多元的商业变现模式。(完)

编辑:熊然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