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16日电 (记者 吕少威)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人们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北京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石门营一区摸索了一个创新解决方案——引进移动充电机器人,这一设备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社区内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难题,同时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石门营一区是门头沟区的棚改安置房小区,拥有1800余户居民,近5000人。小区内新能源车数量达到120辆,占机动车总量的23%。然而,由于地下车库充电桩的电容饱和,无法新装充电桩,加之电力扩容成本高昂且地下车库为人防工程,不能随意施工,居民的新能源车充电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这一难题,街道和社区通过场景治理“揭榜挂帅”机制组队解题,引进移动充电机器人,有效解决了社区内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难题,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
据介绍,场景治理“揭榜挂帅”机制,是东辛房街道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系统分析近年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和急难愁盼的重点诉求进行梳理和张榜公布,让有能力的人有机会“揭榜”,让想干事的人能“挂帅”牵头,通过汇集物业、居民、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打破常规,形成合力,从根本上破解一批治理难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解决“充电难”这一难题上,由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干部、社区干部、物业公司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的揭榜小组,在深入分析问题后,决定引进移动充电机器人,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通过将小区地下停车场布局和车位号绘制成电子地图并录入系统,居民可以通过微信扫描小程序登录,呼叫机器人自动行驶至指定位置进行充电,大大提升了充电的便捷性。
这台机器人长2米,高1.9米,宽0.8米,拥有141千瓦时大容量储能电池,满电情况下可满足3到4辆新能源车辆的充电需求。为了实现更加便携的充电体验,该车还具备L4级别智能驾驶和遥控移动两种操作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部署,提供送电到车“上门”服务。同时,车辆具备专业级消防自主灭火和液冷等设计,确保在充电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充电难题,还形成了社区、企业和物业成本共担、权责明确的共赢模式。(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