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0日电 (记者 吕少威)记者从北京顺义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顺义坚持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9年的62.8增长到68,排名非生态涵养区第一。同时,创新机制,强化举措,聚力打造都市优质农产品供应新高地。
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陈笛介绍,2023年,顺义区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位列非生态涵养区第一。创新构建“5+N”扬尘治理考核体系,每月平均降尘量为3.3吨/平方公里,在非生态涵养区和平原新城均排名第一。“顺义蓝”成为“常态蓝”。
在净水方面,顺义“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品质。强化水资源保护,完成区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状况监测与公开。深化水环境治理,在北京市率先印发汛期水质保障方案;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切入点,打造“智慧巡河”应用场景,推进了水污染防治智慧化监管。市级及以上考核断面优良水体占比67%,无劣Ⅴ类水体,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如今,潮白河畔天鹅“打卡”,已成为顺义冬日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护土方面,顺义坚持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地”齐抓共管,全区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7年保持100%。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汽车和医药两个重点行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试点示范项目。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海鹏表示,去年顺义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同比增长13%,位居北京市第一。蔬菜产量37万吨,增产7%,持续保持北京市前列,建设完成9个蔬菜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打造了“北务-大孙各庄-李桥”顺义东南部蔬菜产业带,形成完整的设施蔬菜产业链条。生猪存栏4.2万余头、出栏7.5万余头,育种优势处在全国重要位置。
顺义持续抓好品牌建设。“小店西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初审,今年有望申请成功;另有3.4万吨农产品进行了绿色有机认证,建设完成3个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2家农场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13家农场获评市级生态农场,创建数量位居北京市第一。顺义“创新机制,强化举措,聚力打造都市优质农产品供应新高地”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是北京市唯一入选典型。
同时,顺义还出台系列举措促农民增收。2023年前三季度,顺义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29元,同比增长7.6%,绝对值排北京市第二。(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