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春节景观布置基本到位 近600处小品彰显地域特色

2023年01月15日 08:19 来源:中新网北京

朝阳区神路街的“朝阳锦绣”景观。

东城区前门步行街北口的景观小品“四方平安”。

西城区北长街北口的景观雕塑“祥瑞丹青”。(摄影: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4日电(徐婧)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获悉,1月14日(腊月二十三),北京今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景观布置基本到位,灯光秀、户外电子屏点位调试。1月21日正式进入运行保障阶段,按重大节假日等级开启景观照明设施。

全市悬挂各类装饰22万余件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的景观布置以欢乐祥和、喜庆热烈为主线,本着“整体布局、节俭利旧、创新特色、多元参与”的原则,在全市大街小巷、居住小区、社区村庄,公园景点、商圈、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共悬挂灯笼灯饰及各类装饰22万余件,布置缠树灯约130万延米,设置景观小品近600处,装扮过街天桥78处,布置户外广告设施200余处。全市景观照明按照重大节日标准开启,各处张灯结彩,共同营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

  今年春节的景观布置突出浓厚年味儿。围绕背街小巷、居住小区、社区村庄,采用挂灯笼、贴春联、贴福字、插彩旗、贴窗花等形式,装点“家门口”景观,传递春节传统文化,形成“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日景象。组织社会单位开展门前院内的节日景观布置,营造浓郁节日氛围。扮靓市民出行的车站、机场以及地铁等交通枢纽周边,布置景观小品,装点了福字、生肖等节日元素,将新春祝福带给每一位出行、回家的市民。

各地景观元素突出文化亮点

  今年春节,各景点街区精细做好活动场所周边布置。在公园景点、冰雪运动场所市民活动游玩区域,采用生肖兔、彩旗、花灯、京剧脸谱、福字、风筝、冰雪等元素,布置景观小品、灯笼灯饰等装饰,继承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突出浓浓年味中的冰雪文化,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增添中国年味儿。

  在东城区王府井、西城区西单、朝阳区三里屯和蓝色港湾等重点商圈,开展节日装扮,布置多元特色景观,呈现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打造地道、温馨的中国年。围绕朝阳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石景山首钢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突出科技、文化元素,加大创新力度,适度采用声光电等布置形式,展现电子烟花、电子年画、民俗文化等节日元素,增强市民体验性和互动性。

  同时,北京重点做好区域特色节日布置。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采用中国结、大红灯笼及缠树灯等布置形式,打造传统的金“十字轴”景观,展现首都文化底蕴和时代形象;做好二环路、三环路、平安大街、崇雍大街、中关村大街、朝阜路、两广路、西单南北大街等“五横六纵三环”道路景观布置,以线带面营造整体节日氛围;在故宫周边、“三山五园”地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等重要区域,布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城市景观;在通州大运河、八达岭长城、龙庆峡等区域,将景观布置与山体、河岸、水系相融合。全市景观布置要点、线、面相结合,区与区交叉的道路和区域元素对应、协调统一,形成主次分明、布局合理、气氛热烈的整体效果。

多项创新技术融入景观布置

  据了解,今年春节的景观布置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装扮“家门口”景观,制作剪纸窗花、缝制兔年手工艺品,写春联、福字,将灯笼灯饰、春联福字、彩旗彩带等喜庆的装饰物悬挂在街巷胡同、社区单元门口等区域,传递春节传统文化,让节日景观布置更有文化味儿和参与感。

  各区域充分运用灯笼、中国结、福字、生肖兔、彩旗、花灯、京剧脸谱、风筝、冰雪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运用5G、AR、光影等创新技术,适度采用声光电等创新布置形式,展现电子烟花、电子年画、民俗文化等节日元素,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新风尚。例如,西单更新场结合青年潮流的定位,利用内部下沉空间,运用5G、光影等技术,融合传统生肖元素,形成星光主题潮玩地,吸引市民游客,打造新晋网红打卡地;三里屯商圈利用裸眼3D电子屏等播放动态烟花、生肖图案等立体效果;在工体北路颜色渐变的树挂灯饰,打造沉浸式氛围感,增添了更多层次的视觉享受。

  今年春节京城的景观布置坚持节俭利旧。为践行勤俭节约、回收利用的环保理念,景观布置还最大程度遵循了“利旧”原则,充分利用往年景观布置的景观小品、灯笼灯饰、部件材料等,通过变化布置点位、更换布置元素、增加灯饰投影等方式,为节日景观布置增添“新”味道。

  北京市2023年春节及元宵节景观布置1月14日(腊月二十三)基本到位,灯光秀、户外电子屏点位调试。1月21日正式进入运行保障阶段,按重大节假日等级开启景观照明设施,期间加强巡查维护,始终保持景观布置效果良好、运行安全。(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