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线上举行

2022年12月18日 22:16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18日电 (徐婧)三山五园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值关键阶段。17日,“三山五园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历史文脉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在致辞中对今后三山五园的研究保护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公共素材库建设,多方收集整理三山五园文献资源,动态更新研究进展信息,提供研究基础,向社会开放;二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引入世界遗产等国际公认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对三山五园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明确一些重大专题研究,集体攻关,持续推进;四是突出学用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研究,服务发展。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作了主题为“三山五园与清代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的报告。她讲到,清代在京城及全国逐渐形成了一宫多苑的宫苑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了皇权政治体系下的宫苑二元理政模式,这种模式在雍乾时期已经制度化,嘉道之后难以维系。宫苑二元理政模式保证了清帝不在京城时政令的传达和政权的稳定,但其本质仍是皇权扩大的结果,因皇帝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圆明园管理处遗址规划科蒋玉洁在分析圆明园考古遗址现状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途径:加强保护利用,做好遗址本体解读;依托数字技术,扩展遗址活化路径;找准遗址定位,开发公众参与活动;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创品牌效益;聚集遗址资源,建设博物馆展陈。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在“北京海淀地区捺钵文化研究”发言中讲到,海淀地区蕴含着深厚的捺钵历史文化底蕴。游牧民族的捺钵文化在辽代传入北京地区。金朝帝王承袭了辽代捺钵制度,并在今海淀地区香山、玉泉山建有行宫,金章宗时多次在此游猎,留下丰富的捺钵文化印记。元代的海淀地区也受到捺钵文化的影响,今海淀玉泉山“裂帛湖”得名与玉泉山行宫有密切关系,是捺钵文化的地名印记。他还通过中西比较,认为中西行宫与游猎文化演变路径基本相同,游猎文化与行宫园林具有伴生伴随关系。

  在研讨会的“三山五园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和“三山五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两个分会场上,来自首都博物馆、圆明园管理处、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和代表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分享,并对三山五园地区的遗产保护提出建议。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在三山五园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关键阶段举行,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历史文脉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交流,提出了诸多深入的学术思考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示范区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山五园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北京学研究基地承办。(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