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文化园区激活城市存量空间 首都市民消费场景不断升级

2022年04月16日 14:13 来源:中新网北京

首创郎园Park内的滑板墙。

首创郎园Park内的木艺手作店。

BOM嘻番里主题商业区。

BOM嘻番里主题商业区内景。(摄影:徐婧)

  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15日电 (徐婧)旧货市场转型美育消费新场所,小商铺汇聚地变身体验式消费主题空间……近年来,北京把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加大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力度,推动融入艺术展示、美育审美、创意设计、图书文博、二次元等多元文化,消费新创意、新场景层出不穷。随着一座座园区在京城各地生根发芽,首都文化产业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也为市民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刘绍坚表示,文化产业与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关联,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园区与社区、街区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消费新空间和功能多元的“城市会客厅”。

新场景:差异化服务不断涌现

  2020年,北京98家园区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其中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园区占近六成。如今,文化产业园区怎样应对市民消费新趋势?老旧存量空间如何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新活力?14日,记者走进位于石景山区的首创郎园Park,聆听昔日市场转型现代园区的“蜕变史”。

  首创郎园Park是一座“小而美”的艺术园区,其内坐落着始建于元朝初期的崇国寺塔,是北京罕见的有历史文物的艺术园区。在这里,古塔与滑板、VR体验和谐共融,榫卯木艺的敲击声与咖啡厅里的大提琴声交织共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奇妙交汇,串联起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创意店铺,成为京西地区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消费地。

  首创郎园Park项目总经理刘卓介绍,自2018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如何充分利用京西地区旧货市场3万余平方米土地,激活老旧存量空间并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与品牌商业效益相融互促,是整个项目的核心要义。

  四年来,园区改造了5栋老旧市场建筑、9栋四合院建筑和部分90年代初期建设仿古建筑,最终构建了涵盖公共文化空间、格调餐饮、生活美学、艺术机构、运动休闲、美育教育七大业态的京西文化消费新地标。

  消费者全程参与制作的木艺体验店、能定制课程的城市书屋、布满艺术作品的花园长廊……首创郎园Park内鲜少见到连锁店铺,更多的是独立、体验型商业体,使各类服务更具吸引力。刘卓称,目前园区共进驻泛体验性商业60余家,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0余场,其中,深蓝影院露天电影、音乐会、童趣节等多个常态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各兴趣分类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也收获了附近居民的一众好评。

  开园以来,园区累计客户流量已突破百万,月均客流量超过5万。街道共建、社区共享、产业共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新范式正在持续探索完善。未来,园区还将持续拓展面向青年群体的差异化文化服务,打造院落式慢生活新业态和青少年一站式美育新高地,为京西地区带来全新文化服务体验。

新消费:沉浸式体验渐成风尚

  近两年,沉浸式体验业态在京不断涌现,京城各地的文化空间正通过提升体验感和互动感,推动传统业态向沉浸式业态转型升级;景区景点、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展览展会也纷纷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技术等开展沉浸式体验项目与服务。

  位于海淀区六道口的BOM嘻番里是一处包含盲盒社交、沉浸式剧本参与、二次元主题动漫馆、卡牌置换、元宇宙等沉浸体验式的主题商业区,试营业期间就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走进嘻番里,不仅有古灵精怪的NPC(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为消费者带来闯关秘籍与指导,还可在环环相扣的游戏体验中深度感受当下流行的新型业态:创意手作、风格古着、潮流手办、餐饮服务……60多家店铺被冠以“记忆之境”“追梦岛”“镜像人生”等名称,是各具特色的消费空间,也是独一无二的关卡模块。

  据了解,这60多家店铺都是在一个月内招商完成的。“整个商场的运营思路更接近年轻人,让消费者和商户都能玩儿在一起”,“B贰TOYS·复古玩具店”负责人张女士介绍说,嘻番里主打的体验概念是店铺选址于此的重要原因,希望喜欢这一模式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相聚、结识。

  嘻番里项目总经理温酒表示,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实现身份的转换与沉浸式体验,让娱乐回归线下,以多元文化串联商业、产业运营发展,是新一轮ACG产业商业化升级的布局关键。未来,将持续深耕线上游戏+线下体验新模式,以兴趣为引导,以商业为承载,通过故事线在商业中的铺排,将社交、购物、消费、娱乐融为一体,让年轻人在自己感到舒适的环境中自由社交与消费,打造“Z世代”更为青睐的文化消费场景。

  记者从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抓产业就要抓园区,先后出台了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园区服务包”“投贷奖”“房租通”等多层次政策举措,形成了走访调研聚需求,精准服务对资源,一园一策促发展的工作链条,有效促进了园区转型升级,实现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产业发展动能、提升城市文化活力的有机统一。(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