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大城市病如何对症下药?社区共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2022年02月17日 21:37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2月17日电 (记者 杜燕)2月17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为主题,邀请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与社区共治的嘉宾们一起畅聊街巷环境提升、社区治理品牌打造以及社区自治共治工作背后的故事,畅谈如何对准大城市病的病根做到药到病除,为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九公里长的百年京张遗址公园焕发勃勃生机,10公里长的清河“七龙珠”提升计划助力城市发展,市民身边环境优秀、功能性强的“微空间”不断增多……在众多“街镇责任规划师”的助力之下,北京正平稳地推动着城市的有序更新。

  这些街镇责任规划师从街巷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出发,深入挖掘街巷的历史底蕴,梳理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和遗址遗存,组成了一个个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在充分考虑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对绿化街景设计、建筑外立面改造、街区风貌、夜景照明等众多领域提出专业意见和规划设计服务,不断提升着城市的颜值,也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在直播间,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责任规划师付斯曼详细介绍了街镇责任规划师的工作机制,以及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后实施的优秀规划设计案例。

  付斯曼表示,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对城市之喜,仿若本能,希望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城市,为落实北京市新总规的四个定位的建设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责任规划师就是要用眼睛去发现,用身心去感受,用专业去支持,用责任去守护,用热爱去热爱,我们会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跟每个城市居民都紧密相关。直播间里,来自西城区的社会治理品牌“好商量议事会”的代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核桃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潘瑞凤和来自石景山区的社会治理品牌“老街坊”的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模式口村社区党委副书记陈雪,一起与观众唠起了居民会客厅里的家长里短,解锁社区百姓的小幸福。

  陈雪表示,一句“老街坊”,满是正能量。大事小事天下事,大家来商量。急事难事揪心事,街里街坊互相帮。石景山“老街坊”来自基层,源于群众,是建立在邻里守望相助基础上,全区上下携手共治、责任共担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载体。从老街坊的由来,到新时期给老街坊赋予的新的使命,可以说,社区里小到邻里矛盾的化解,大到社区面的安全防控,细到家门口的烟头纸屑,大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老街坊是能走T台能唱戏,能街边下棋还能伪装做安保。老街坊是社区基层的主力军。他们中有党员也有群众,共同点就是社区主人翁意识强,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和报酬。

  潘瑞凤介绍,“好商量”是居民自发组成的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以“畅通渠道、汇集民意、促进参与”为目的,做到小事和平商议,大事和谐解决。小事体现的是邻里事、楼门院事,如楼门照明收费问题、邻里漏水协调问题、家庭矛盾解决问题。大事体现的是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如物业服务问题、环境治理问题;发展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地下闲置空间合理使用问题、停车管理问题等;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老旧楼房综合改造问题、加装电梯问题等,做到共商共议、共建共治。

  潘瑞凤表示,在参与“好商量”社区共治的过程中,通过与居民共同议事,共同参与,加强了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和社区居民的多方联动。

  城市环境整治后的长效保持,不光是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指挥管理,还需要老百姓在整件事情上从“事前、事中、事后”的主动参与,于是,“小巷管家”应运而生,小巷管家由老百姓自己担任。2017年4月,东城区在全市率先创立“小巷管家”,强化了居民自治,也使得退休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小巷管家、龙北社区聚爱春晖志愿服务队队长陈连英发挥余热,真正地将街巷当成了自个儿的“家”。

  陈连英介绍,五年来致力于小巷管家的岗位,用心用情做工作。这些以“40、50、60后”为主的“老”居民组成的管家团,是在锻炼、学习、巡视的基础上,磨炼的一支弘扬奉献、互助、进步精神、充满正能量的志愿团队,现在东城区小巷管家参与人数已经达到4600多人,共计时巡查35.17万小时。

  陈连英还表示,小巷管家“帮助了他人,快乐了自己”,在不断发挥余热的过程中,既提升了晚年生活的质量,也实现了老年人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目标。如今,小巷静了,环境好了,居民的参与度也提高了。

  “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是2022北京新闻中心9大展览展示活动中的重要版块。该活动自2月1日起开始持续至2月20日,每天组织开展访谈直播活动,以“一天一主题、一图一故事”图片加访谈形式,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借小故事折射大时代,每场访谈直播活动精心策划社会与媒体关心关切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设置热门热点话题,邀请有关嘉宾、从业人员,分别从百姓视角讲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生动故事,展示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城市形象。(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