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专家畅谈共享数字平等 扶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2022年01月15日 21:26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5日电 (记者 陈建)中国网民数量已超10亿,但大多数老年人不会上网。如何扶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互联网大国的“数字红利”,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传播分会年会上,专家学者们建言献策,呼吁建设包容的老龄社会,消除数字技能的障碍,使得人人共享数字平等。

发展老年传播  助力智慧康养

  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今已20多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91亿,占总人口的13.5%。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说,我国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特别是从2022年开始,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据预测,“十四五”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200万人;到“十四五”末,全国老年人口将新增6000万,总数超过3亿。按照联合国关于老龄社会划分的标准,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年化阶段,即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以上。

  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对此,刘维林指出,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的运转更高效,但也使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更多障碍。发展老年传播、助力智慧康养,恰逢其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是老龄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分会由71位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组成,宗旨是通过老龄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老龄传播的有效开展,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助力。

  她分享了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宣传案例:在2021年10月14日重阳节当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传播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发起以“知风险、防跌倒”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建议老年人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

  具体而言,一要锻炼,任何时候开始功能性锻炼都不晚,可以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改善身体功能,降低跌倒风险;二要服老,年纪大了,日常生活和行动都要慢一些,根据身体情况主动使用拐杖等辅助用品;三要适老,应对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安装扶手、合适的照明、地面防滑、正确使用防滑垫等;四是早治疗,尽早治疗与跌倒有关的疾病,减少跌倒风险。

  消除偏见和歧视  人人共享数字平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认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从乘坐公交到医院看病,大量数字技术应用到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大大提高了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效能,但也使得老年人数字融入成为突出的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要人人都会用互联网吗?会用互联网的目的是什么?”杜鹏自问自答,老年人学会上网,确实有助于获取新闻信息、丰富个人生活;但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年人能够通过互联网扩大社会交往、参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他呼吁,建设包容的老龄社会,减少数字技能的障碍,消除与数字化应用相关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人人共享数字平等,为社会上所有年龄群体的人提供跨领域、以人为本地使用数字技术的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指出,截至2021年6月,60岁以上的网民约1.23亿人,占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的47%,换言之,还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不会上网。但是,随着“60”后逐年步入老龄行列,老年网民的占比会逐步提高,这也是如今的互联网企业更加关注老年市场的原因。

  他提到几个运用技术解决老年人生活困难的场景:全国超过一半的省市用身份证可以核验健康码,而非必须使用智能手机;铁路部门一些站点为老年人开设人工优先售票窗口;手机客户端应用界面更多地使用适老化、色彩鲜明的大字体……

  左美云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赋能60-75岁的低龄老年人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更愿意融入到数字社会中,享受数字社会的红利,甚至通过数字化平台焕发第二青春、实现再就业。但他同时指出,上世纪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学会上网尚有可能;但让30年代出生的老人学上网就很难,“我们一定要为那些老人留一扇窗,他们有拒绝使用数字化设备的权利”。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成波认为,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即查找、获取、理解、运用、辨别健康信息的能力。当前,受教育水平、收入差异等影响,老年人面临的健康素养问题,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上。

  他指出,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阶段。政府、学界、媒体都应加强健康信息质量建设,加强健康信息发布的把关。相关的平台企业要进一步创新技术,监测、预警、屏蔽不健康、不规范、不准确的信息。同时,应加大线下的人际和社区健康知识传播,与线上传播有机结合,使智慧康养成为现实。(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