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专家“解密”冬奥分钟级百米级精细气象服务

2022年01月09日 22: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 杜燕)作为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内容之一,气象服务保障备受关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姚学祥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北京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冬奥气象服务技术是一大亮点。

依靠中国力量提供冬奥气象服务

  2008年,世界气象组织曾专门组织由世界发达国家和先进预报中心参与的奥运气象服务预报示范项目和研究示范项目,保障了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也促进了中国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季奥运会是更加依赖气象的盛会。”姚学祥表示,气象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能见度、雨雪、雷电、雾霾等直接关系到赛事的举办、运动成绩和运动员安全。各项冬奥赛事对气象条件要求各异又近乎苛刻,精准预报复杂地形下的山区赛场天气,更是难上加难。

  这些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和气象预报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姚学祥谈到,这次改变了以往几届夏奥会、冬奥会的做法,没有实施世界气象组织示范计划,而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保障北京冬奥会。

百米级分钟级前沿技术帮助赛事寻找“窗口期”

  气温太高雪道会溶化、气温太低运动员动作会僵化、风大了比赛可能得改期、湿度变化能改变冰面雪道摩擦力影响成绩、能见度低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视线……山地气象可谓“一天变四季”,冬奥气象预报是国际公认的难题。

  气象部门提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要提供同期世界最高水平的气象服务,服务标准达到“一项一策”“一场一策”,提供“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微播报。

  姚学祥表示,这是基于冬奥赛事实际需求及赛场具体环境提出的,也是根据科技实力提出的,以更好地帮助各项赛事寻找适合的“窗口期”。

  据了解,2013年,气象部门就围绕北京、河北张家口等地气候背景开展研究,为申办冬奥会提供服务保障。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气象科技攻关紧锣密鼓开展起来。2019年,冬奥赛区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

  时任北京市气象局局长的姚学祥,参与了冬奥申办与筹办,并兼任冬奥气象中心主任。姚学祥表示,目前,气象部门已掌握了冬奥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开发了先进的冬奥气象服务系统,例如逐小时循环的一千米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百米级分钟级集成预报技术、先进的立体探测技术、AI气象应用技术等。

  “集精兵强将之智,加上对历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经验的积累与传承,相信冬奥气象服务能做好。”姚学祥提出,科技冬奥之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技术成果在冬奥会之后要及时转化,应用于日常气象服务和汛期气象保障,提高城市和山区防灾减灾能力。

打造世界一流数值预报创新中心

  作为现代气象事业发展最核心的技术,数值预报堪称气象领域的“芯片”和“国之重器”。

  中国的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数值预报业务进入发展阶段,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开发模式。

  2021年9月30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揭牌成立。

  被任命为中心主任的姚学祥指出,数值预报中心要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核心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其成为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持续动力。

  他称,要建立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5大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模式。未来,从“分钟级”监测到月、季、年、年代际无缝隙预报预测将变成现实,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

  气象工作需要科技底气。“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是为了今年、明年,更是为了在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值预报技术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姚学祥说。(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