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23日电 2021年新学年,教育界迎来一场变革——备受社会关注的“双减”政策落实实施了。政策落地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是否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该如何利用好课后时间?曾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吴欣歆认为,“双减”实施正逢其时,双减要从“增量思维”变为“增值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能解决未来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教育部门强调“双减”之下,教育教学工作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日常教学回归课堂,回归“零起点”,回归教育规律和知识规律,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减”字背后充满了“增”和“提”,是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
对此,吴老师深表认同。结合自己十余年语文教育经历以及十余年在语文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改进、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经历,她谈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稳固的知识架构,其意义远超以“量”博胜的课后服务,“双减”之下要将之前的“增量思维”变为“增值思维”。
谈到“增量思维”,吴欣歆称,就是改变机械训练获得技巧应对考试的情况,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统筹课内和课外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能解决未来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双减”背景下,吴欣歆正在筹划系列的课程化出版物,初步以语文为主,希望内容上让学生感到友好,让他们愿意跟着学下去。谈到为了给“双减”后的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提供抓手的课程化出版物,她解释到:“不同于以往的读物,课程化出版物是以出版物的形式呈现的,具有课程的功能,使用对象是孩子,主体是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资源,三者统整在一起设计而成的学习工具。使孩子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形成学习力。”
吴欣歆谈到,这类出版物不能是碎片化的内容,而是通过一个与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相对应的系列出版物,是一套学习工具,是知识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技术的工具,帮助孩子们在课外将基础知识夯实,成功搭建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自助地不断充实知识、不断获得成长。
“站在语文学科上,行稳致远、系统化地做教育,帮孩子们搭好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最初的架子,用课程的思路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和更多的成长,这是我期待做的事情。”吴欣歆说。
在许多家长看来,多读书,就能学好语文。在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整本书阅读研究十余年的吴欣歆看来,阅读有“法”可依。
她认为,阅读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为获得乐趣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语文学习而阅读。学校教育背景下的阅读,应该包括三种目的,且三种目的要融为一体。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门径,需要多种阅读策略的支持,但阅读策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建构的。
吴欣歆希望通过筹划中的课程化出版物之阅读系列,在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潜藏”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建构阅读策略,逐渐找到阅读的门径,形成个性化地读。以自己读《西游记》为例,小时候最爱孙悟空,更关注与大圣相关的情节;做了语文老师,为确保自己熟悉整本书的人物、情节、主题,曾经故意“忽略”行者,“着力”他人,费大力气全面阅读了几遍;为做好经典导读志愿服务工作,按照传统文化、环境描写等不同侧重点整理过《西游记》阅读笔记。多年后再读,注意力又回到了美猴王身上,从他身上感悟到越来越多的“成”与“长”。
这样的阅读,不单是追求“量”,更在“增值”。她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学科思维,比如阅读要识字,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可以“触类旁通”,一一组地学习汉字。看到“犬”字,就想到“突”“器”“独”;说到修辞手法,不光知道比喻、互文的名称、例子,更要明白每一种修辞手法的来龙去脉,像比喻就是“使未见如所见,未感如所感”,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等等。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内在逻辑、特征,学生们就有能力去灵活运用,甚至在一组语言材料中发现、新生出一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来。
“双减”之下,许多家长担心,因为缺乏目标规约,缺乏抓手,课后的学习会出现低效化、随意化问题。对此,吴欣歆表示,就是希望能建立一套体系,让学生的“常规课程”与“自主课程”同频共振,实现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不过,她强调,家长们更应该看到“双减”是吻合学习规律、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未来将有更多类似课程化出版物的学习工具来帮助孩子,使得学习过程从增量变增值。(完)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