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西安门大街整治提升 应保尽保老城历史印记

2021年06月25日 17:34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25日电 (记者 杜燕)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的北京市西安门大街,长800多米,曾经是皇城的主干道,也是中轴线缓冲区的代表性街道。今年4月启动的西安门大街治理提升工程将于今年7月份完成,届时,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勾勒出一条多元交融、庄重沉稳、健康漫步大街。

  西安门大街紧邻中南海,北大妇幼、305医院、红楼电影院等坐落其中。西安门大街治理提升工程是市区重点工程,是核心区控规颁布后首个由街道牵头实施的项目,要求标准高、完成时限紧。

  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创新“指挥部+街道+前端公司”模式,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道”作用,近30个市、区部门通力配合,凝聚多家驻区单位,在前期拆除违建129处3800余平米的基础上,打出“环境整治+交通治理+业态调整”组合拳,系统解决环境乱象。同时,实行“专家全程指导+群众工作贯穿始终”的工作方式,实现一家一设计,一户一方案,制定精细化更新方案,既提升建筑立面风貌,使西安门大街整体风格“和而不同”又完善住宅居住功能,实现人居环境“新陈代谢”。

  这是一场“卸妆”改造,便道上的停车桩“卸”去了长期占据空间的私家车;提升中的沿街店铺也将从百余家减至几十家;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以红楼公共藏书楼为首的建筑群已“卸”下曾经的灰浆,露出了原本的红砖外立面。

  据介绍,红楼公共藏书楼前身为红楼电影院,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

  “我们的提升思路是最小干预,最大程度还原建筑原貌。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去掉表面灰浆,露出本色。”工程设计师表示,想要“卸妆”并非易事,打磨浅了卸不掉,深了又恐伤筋动骨。施工过程中,设计师和30多位工人师傅逐渐觅得要领:砖面打磨一毫米,砖缝打磨不超过三毫米。一个多月后,400多平方米的墙面打磨完毕。仔细观察,红砖砖面依稀可见具有时代感的标语、口号字样。

  与此同时,西安门大街141号的一处清末风格的小院也露出了曾经的券门。“卸”下的,是曾经贴在表面的釉和杂乱的电箱电线。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出自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手笔,露出真容的斑驳砖拱券仿佛在诉说着世纪的沧桑变迁。这座砖雕门楼的匾额为“识住”二字,出自书法家沈尹默手笔。

  西安门大街改造总规划师丁奇称,西安门大街从元代始建,每个时期都有历史痕迹留下,工程坚持采用“修旧如旧”老手艺,最大程度融入老材料老物件,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保留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

  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毕军东表示,西安门大街的改造提升,就是要通过“卸妆”达到尊重历史、保护传统,在局部空间展现什刹海多元文化,使街区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如何提升建筑立面风貌又完善住宅居住功能?工程项目部围绕居民停车需求开展登记式申请工作,解决居民停车难题;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对栏杆、挡车桩、违停探头、电子围栏分别部署安装方案,逐一确定完工日期;重要节点打通微循环,加大占道停车治理力度。

  商业业态如何优化性提升?针对沿街门店,项目部明确“关停一批、合并一批、调整一批、转型一批、保留提升一批”五个一批思路,最终确定40处经营点位的业态调整方案,确定可保留的21户、需转型的12户、需调整的7户,逐一制定调整计划。

  今年七月份,提升完毕的西安门大街将正式亮相。届时,大街建筑风格多元交融,整体基调庄重素雅,兼具林荫慢行和健步悦骑功能。

  毕军东称,未来的西安门大街是一条文化有展示、建筑可阅读、街区能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大街,将为市民提供更加通畅舒适的生活和出行环境。(完)

编辑:陈建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